8月25日,人艺新戏《玩家》登台亮相,引发多种评价,有赞其是“人艺近些年最好看的新编大戏”,也有网友批评“此剧至少可以砍掉一个小时”。这之前的一天,8月24日,正是老舍先生去世五十周年的纪念日。许多媒体自媒体都在纪念老舍,各种声音嘈杂。纪念老舍我们纪念什么?老舍是一个厚重的存在,所有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附着着他的人生背景和历史痕迹,真实而有逻辑。纪念老舍我们纪念什么?我们觉得就是纪念他人生最精华最精彩的部分,纪念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人民艺术家,人艺风格的奠基人,一个把方言写作运用得极其地道的文学大师戏剧行尊。这些才是老舍对普罗大众的意义,是他在文化传承上的意义。
我们刊载两篇读者评论,他们都观看了人艺的新戏《玩家》,也都对老舍先生怀有敬意。希望观众的肺腑之言,能给读者给人艺的创作者带来更深的思考。
看人艺新京味儿戏 更怀念老舍的经典
洪藻
北京人艺的“新京味儿戏”始于老舍先生,其高超的艺术水准和雅俗共赏的剧作特征令后人望其项背。吾家三代皆是北京人艺的观众,一看几十载。
对于北京人艺的“京味儿戏”或是现在孩子们口中的“新京味儿戏”,吾家三代人也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父辈口中提及的是老一辈艺术家,像朱琳、林连昆、英若诚等人。几年前曾想带家中老人重返首都剧场看《茶馆》,不想一番好意被迎头泼了盆冷水,吾家的老观众说,我从电视上都瞅见了现在这些年轻演员的表演,他们对老舍先生作品的诠释,我不认同。
拗不过老人,我们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我这辈观众,该是对人艺挑剔最少,爱得也是最深。人艺的经典和新作,我们都会观看。而孩子呢,对人艺的批评意见很多,但他们看《茶馆》《龙须沟》看了不止一遍,每次看完都啧啧称赞。
人艺的每一代演员都受到过老舍先生作品的滋养,所以这几十年来,无论台上的演员是资深还是年轻,是明星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但凡老舍先生的作品上演,首都剧场内的观众总是很多,掌声热烈,对演出的评价也很一致。
吾家执拗的老人家和视野比我们开阔很多的孩子,在谈论老舍先生的作品时观点会出奇地一致,即便在“挑刺儿”时,他们挑的也是演员表演中的问题,而非剧作本身。这是我们一家子三代人艺观众对老舍先生作品的发自内心的喜爱。
周末时,一家三代话人艺,在纪念老舍先生的同时,我们也为人艺抱憾。
我们盼望人艺能有媲美《茶馆》《龙须沟》的“京味儿戏”出现,希望人艺能像吸引我们一样吸引年轻一代观众。执拗的老人家说过一句话,人艺是人民艺术剧院,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儿孙辈笑他这句话,但在老舍先生去世五十年之际,这句话却时时萦绕于我的耳边。
人艺近两年的“新京味儿戏”,比如《食堂》《玩家》,创作也是精良用心,但从总是少了几分老舍先生笔下那细腻的真实和对人的关切。如今的剧作家似乎更喜欢描摹时代的变迁,从公家单位食堂改制到古玩收藏热,带着观众回味从前。吾家小儿不客气地说,你不要总批评我们看的青春片,这就是你们这代人的“致青春”。听罢颇觉无奈。
忆老舍先生,他的剧作我们都很熟悉,但我们对老舍先生的作品领悟得还不够深。他走了五十年了,但他离开得时间越久,我们对他的怀念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