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紫禁城·古乐季”上,我听了一场“巴赫音乐家族:羽管键琴与乐队的音乐会”,在波兰羽管键琴演奏家马辛·斯维特科维奇与他的四位同伴引领下,观众们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即J.S.巴赫)的巴洛克风格一路穿越到他两个儿子的早期古典风格,令人兴趣盎然。
图为巴赫极限明信片 李近朱收藏
在历史上,“巴赫”是一个延续数代的音乐家族,到J.S.巴赫这一代达到鼎盛。这位老巴赫多子多孙,不过他的众多孩子当中长大成人的只有九个,他与第一位妻子所生的C.P.E.巴赫、与第二位妻子所生的J.C.巴赫是在音乐创作方面最有成就的。
虽然J.S.巴赫在今天是公认的大师,然而在他的年代,其音乐却被认为已经过时。巴洛克风格早在他离世前二十年就已经偃旗息鼓,洛可可风格也逐渐被早期古典风格所取代,曼海姆乐派的兴起成为一个标志,而J.S.巴赫的后代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他的小儿子J.C.巴赫甚至与莫扎特有着一定交集,二儿子C.P.E.巴赫则对于古典时期钢琴奏鸣曲形式的构成起了重要作用。
C.P.E.巴赫一生总共写了200多首键盘奏鸣曲,我们可以选取他于1742年题献给腓特烈二世的《普鲁士奏鸣曲》中的第四首《c小调奏鸣曲》为例,来初步认识其音乐特色。这是一首非常精致的奏鸣曲,第一乐章“快板”依然残留着些许过去时代的影子,不过那些有力的顿奏和瞬间的休止,又为音乐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第二乐章“柔板”开始很像是优雅的夜曲,但随后音乐的发展,却让它变得越来越像是自由的幻想曲。末乐章“急板”刚好与上一乐章的幻想色彩相配,琴声连绵不绝地急速弹奏,有如徜徉于自由之境。与之前的巴洛克音乐相比,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在他的音乐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这也是早期古典风格的前卫之处。
J.C.巴赫不仅非常多产,创作了大量三乐章结构的意大利式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各类室内乐,还是J.S.巴赫所有儿子中唯一谱写歌剧的。这里要特别推荐他创作的一首代表时代精神的交响曲——作品6号中的第六首《g小调交响曲》。第一乐章“快板”以快速而起伏的音乐,来表现持续不断的激动情绪。中间的“行进的稍快的柔板”乐章带着庄严的姿态,并充满了感伤的气氛,小提琴的演奏时常成为主角,音乐整体上虽然缓慢,但却总处于波动中,以此显示出不安。末乐章“很快的快板”表现了与开篇乐章同样的激动情绪,然而更加强烈了,音乐或如奔跑,或如翻腾,作曲家对结束的指示是“须极轻演奏”,这便造成了一种听觉上的突然中断,是颇有新意的戏剧性。
在J.S.巴赫的众儿子中,还有两位在音乐创作方面有建树,其中长子W.F.巴赫深得其父宠爱,著名的《平均律键盘曲集》就是为指导他练琴而创作的;另一个儿子J.C.F.巴赫除了是作曲家,还是宫廷室内乐师和乐队首席。
据“巴赫的家谱”记载,这个音乐家族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初,有历史记载的“巴赫”总共53个之多,他们担任管风琴师、乐师或者唱诗班领唱。这个家族的成员从最初的音乐工匠,到J.S.巴赫这样的大师,再到引领新时代风潮的C.P.E.巴赫和J.C.巴赫,在音乐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