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恐怕是国家大剧院2016五月音乐节最漫长的一场演出,即便包含两次中场休息,对于68岁的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来说仍不啻为巨大的挑战,因为她所要面对的不仅是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巴赫令人敬畏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杰作更如一座无法轻易逾越的高峰。特别是对于这位遭遇手伤打击的小提琴家而言,能否在技巧上给予演奏足够的支撑不免会令人心生怀疑。毕竟,内森·米尔斯坦年过古稀依然能留下非凡巴赫演绎的奇迹,并不能发生在所有小提琴家身上。
奇迹确实没有出现,怀疑随着演出进程逐步兑现,郑京和的技术能力明显不复当年之勇,特别是在《G小调第一奏鸣曲》的急板或《C大调第三奏鸣曲》快板这乐章中,其音准的控制力、换弓的灵敏度都有所欠缺。不过郑京和至少将演奏失误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并在舞台上营造了一种不忍对其技巧表现进行指摘的氛围。
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巴赫之夜,虽然难以实现纯技巧上的自我逾越,郑京和却拒绝了平庸的演奏精神,她的巴赫诠释相当令人出乎意料。作为一名以演绎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见长的小提琴家,她的巴赫呈现出浪漫派演奏特征毫不奇怪,但是她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如此之远却不免让人啧啧称奇。
密集的大幅度揉弦,夸张的表情和滑音,崎岖的乐句,凝重的哑音,以及那脉冲式的力度变化是在巴赫演奏中极为罕见的,她经常以顿弓强调某个音符的力度,营造出一种奇特的顿挫感,而她对共鸣延音的追求也随处可见。即便是老派的浪漫派演奏家,比如西盖蒂、格雷米欧那里,主观化的巴赫演绎也都是适可而止,新一代的小提琴家的风格归宿则愈发本真、客观,郑京和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于让她的巴赫有一种伊萨依或者萨拉萨蒂的风味。
不论这是一种策略选择抑或内心使然,郑京和的演奏还是被某种充沛的内心动能支配着,听听《D小调第二组曲》中“恰空”乐章,那种浑厚、浓烈的情感意识贯穿始终,鲜明的力度对比不仅强化了音符的清晰度,更勾勒出赋格结构中的宏伟主线,而巴赫的对位技巧构成了一组尖锐的矛盾,在郑京和的塑造下转化成一连串自我抗争的情结。
“恰空”似乎成了整晚音乐会的转折点,在那之后郑京和的演奏更加自由和主观化,即兴变速开始增多,在《E大大调第三组曲》的几首舞曲中,她自得其乐地挖掘着乐谱中的音乐性,节奏更加夸张,速度更加自由,而在著名的加沃特舞曲中,她通过改变左手的双音比重,含混了主调的音色,营造了一种暗哑、粗粝的音色。
郑京和在68岁的高龄以巴赫抵抗岁月的侵袭,并以独树一帜的风格让人们铭记。所有舞台表演艺术家都会面临机能衰退的残酷现实,有人选择退却,有人选择妥协,但郑京和以“小提琴斗士”般的勇气,声张个人的音乐主见,即便算不上叹为观止,也绝对值得尊敬。而这位年近七旬的小提琴家也在一场音乐会演奏全套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作品的挑战中,实现了自己心怀五十余年的梦想,而全场观众热情的掌声也充分证明了这份梦想中的魅力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