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淼
7月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在京宣布,中国国家话剧院创排的荒诞派戏剧先驱人物贝克特名作《美好的日子》,将于7月16日至23日在北京进行该剧的全球华语首演。
话剧《美好的日子》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荒芜之地,主人公温妮被沙土埋至腰身,她井井有条地借助她的生活必需品——牙刷、牙膏、眼镜、药品、伞,在一个无法行动的状态下乐观地安排着自己美好的日子,在她精神摇摆之时,她举起自己的手枪却选择快乐着继续下去。在这长日无尽的世界里,只有闹铃声帮她来划清睡觉与苏醒的界限,与她厮守到最后的是与她无言以对的威力,末了,记忆中的华尔兹再次在耳边响起。
《美好的日子》是爱尔兰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戏剧导演塞缪尔·贝克特最重要的三部戏剧作品之一,也是荒诞派戏剧代表作之一,先后在世界各地演出了上百个版本。
此次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话剧金狮奖得主冯宪珍领衔主演。对于首次演绎贝克特的作品,冯宪珍称:“无论是中国观众看过的《等待戈多》、《克拉普的最后碟带》,还是第一次演的《美好的日子》,都特别极端。在看似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完成整场演出,尤其是到了后半场,这个人物土埋半截的状态,就只剩下说。贝克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品,所以我非常忐忑。”
话剧《美好的日子》可以说是冯宪珍的独角戏,对于一名老戏骨来说,独角戏并不难,难的是贝克特作品中毫无逻辑的台词。冯宪珍说:“这部戏被称为‘戏剧马拉松’,剧本的台词量很大,对于我这个60岁人的记忆力和体力都是严峻的考验。贝克特的作品有非常严格的版权要求,不允许世界上任何一个演出版本更改他在剧本中限定的内容,比如对场景、道具、声音、空间关系的限制,因此这个戏在舞台上完全是一个没有自由的空间。”
贝克特的作品有他的逻辑,但是这个逻辑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太难了,甚至搞专业的人都说不清楚。“首先自己要理解这个人物,尽管理解起来很难。我要按照自己的理解赋予这个人物一些可爱之处,把她演得喜剧一些。”冯宪珍说,“为了能够记住这些特别晦涩的台词,我每天都在不停地念台词,虽然这个人物的逻辑和我们的理解不一样,但我还是希望和走进剧场的观众能够产生一些共鸣。”
此次担任该剧导演的邹爽是冯宪珍的女儿,话剧《美好的日子》中文剧本是由邹爽翻译完成,并得到贝克特家族的认可与授权。邹爽在英国学习的是电影导演,当时的毕业作品还是由冯宪珍主演的。从小就跟着父母看话剧的她,对戏剧情有独钟。此次和冯宪珍合作话剧,也是她向冯宪珍和国家话剧院推荐的剧本。“我从小看她演戏看不够,我觉得她演什么都特别棒,所以这次要给她一个更大的挑战。我第一次看这个戏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荒诞,而是觉得特别可爱。我非常喜欢剧中的这个人物,因为她有一种‘失败的精神’——我失败了,我再试一次,我又失败了,没关系,我失败得再好一点……这是贝克特的哲学。我非常相信这个哲学。”
对于选择《美好的日子》作为今年国家话剧院小剧场新创重点剧目,周予援表示,国家话剧院多年来坚持“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创作理念,在各类剧目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国家话剧院有责任和担当把享誉世界舞台的话剧《美好的日子》精良地呈现给中国观众,并把当今世界更多的经典剧目引进到中国来,让中国的观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全世界正在演出的优秀作品。“引进世界经典剧目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戏剧大师的创作理念,弘扬观照社会现实、揭示真实人性的戏剧精神。为此,《美好的日子》这部戏将在演出期间开展导赏活动,邀请研究贝克特的戏剧专家和导演一起为广大观众开展戏剧教育讲座,推动青年戏剧人的培养,提升观众审美情趣,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周予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