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文艺创作中的“长征”表达不能只是套话

2016-07-08 08:2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7月7日,北京市文联研究部组织召开“当代北京文艺创作中的‘长征’表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研讨会”。千龙网记者梁祎 摄

7月7日,北京市文联研究部组织召开“当代北京文艺创作中的‘长征’表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研讨会”。千龙网记者梁祎 摄

千龙网北京7月7日讯(记者 梁祎)“当科学家,没有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能行吗?经商当企业家,没有艰苦创业的精神钱会大把大把掉到你腰包里吗?考研、考博没有长征精神能轻易把方帽带到头上吗?”

7月7日,在北京市文联研究部组织召开的“当代北京文艺创作中的‘长征’表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研讨会”上,国家一级作曲家印青、电影《太阳河》导演陈逸恒等20余位文艺创作者和相关领域的评论家交流对话,就如何讲好长征故事、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推动包括长征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进行了研讨。而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翟俊杰一上来就抛出这三个问题,在他看来,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美德的集中体现,具有普适性和现实意义。

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翟俊杰

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翟俊杰。千龙网记者 梁祎摄

三拍长征抛三组关键词

在翟俊杰的电影生涯中,曾经三拍长征,包括《金沙水拍》《长征》和《我的长征》。他举例说明了对于此类题材如何利用宏大叙事和微观关照两种手法来拨动观众的心弦。他认为,宏大叙述的电影有阐明历史的责任,但如果只是面面俱到地简单介绍而缺失艺术性,翟俊杰并不赞成,他尤其反感“教科书”、“某某作品填补了一个空白”等说辞,以及将打造城市名片、推销产品等杂质介入其中。他由此提出市场和立场、产品和作品、票房和价值这三组关键词,以引发对于艺术创作中如何兼顾质量及受众问题的思考。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解玺璋。千龙网记者梁祎 摄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解玺璋。千龙网记者梁祎 摄

大话、套话这套嗑行不通

会上,歌剧《长征》、昆曲《飞夺泸定桥》、电影《太阳河》等文艺作品的主创人员表达了他们对长征的理解,介绍并分享了创作经过及体会。其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解玺璋针对歌剧《长征》、昆曲《飞夺泸定桥》给出了自己坦率而诚恳的建议。

长征一路经过6个少数民族区,如果能够充分开发民族音乐资源,可以更好地阐述长征主题,该剧面对的主要受众——国内观众也更易于接受。同时,解玺璋建议昆曲《飞夺泸定桥》的唱词应更加严谨,分清浊阴阳,24小时内行军240里去飞夺泸定桥的部分也应凸显其背后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强调速度快和“走”这个行为本身。此外,解玺璋认为向年轻人传播长征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用大话、套话这套嗑行不通,得先感化,而不是机械地“洗脑”。

从“高原”走向“高峰”不简单

针对当前活跃多远的文艺生态,与会人员认为,长征题材和重大革命题材创作呈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独特性,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共同努力,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刚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今后文联将进一步搭建好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展示的平台,加大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的扶持引导,努力创新,发挥文艺批评的作用,在文艺创作和大众审美之间搭建桥梁。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  作者:梁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