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紫禁城(2)

2016-07-05 15:2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明初紫禁城

太子正宫文华殿后成皇帝便殿

明初紫禁城的东南部,是皇太子的专属“特区”,因此位于这个区域内的城门东华门,每个门扇上只有七十二颗门钉,比午门、西华门和神武门分别少了一排门钉(一排九颗)。这一区域最为主要的建筑是文华殿,这座殿宇就相当于是皇太子的“奉天殿”,太子在这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当时为了区别皇太子和皇帝的地位差别,特意将文华殿屋顶设置成了绿色琉璃瓦,而和文华殿东西相对的武英殿,是皇帝平时斋戒的场所,因此采用了黄色琉璃瓦,并且大殿周边配有象征地位的栏板。即使从今天的地图上看,武英殿的占地面积也要比文华殿大。嘉靖年间将文华殿改为皇帝御用的便殿,不再作为太子专用场所,文华殿殿顶的琉璃瓦也被更换为黄色。后来这里便作为皇帝举行经筵日讲的场所了。

说起这经筵日讲,其实就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面,皇帝是学生,他要洗耳恭听饱学之士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以及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点评,如果不认真听讲或者态度不谦恭,老师可以直接批评作为学生的皇帝。因此在这座皇帝专属的国学大讲堂里,即使是万乘之尊也要恪守尊师重教的传统。

在文华殿西北,明初紫禁城还有一处非常奇特的建筑:“省愆居”,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因为其建筑形制是“用木为通透之基,高三尺余,下不令墙壁至地,其四围亦不与别处接连。”这样看来,它是一座独立的、用木头做基础而建起来的小宫殿,这里是皇帝在遇到极端天气之时,在此进行反思和自省的场所。古人相信极端天气的造成都是因为为政者不仁,因此祈求好天气也成了皇帝的一项本职工作。

清朝时,只有康熙皇帝公开册立过皇太子,其他的皇位继承人要么是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确立,要么是直接由皇族内部商议后确立,因此文华殿在清朝失去了作为“太子正宫”的功用。不过,如今我们参观故宫里的文华殿,还是能从建筑的细节上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如整体上院落的东西宽度比皇帝御用的武英殿窄;御路石雕没有采用武英门的龙纹,而是采用了云纹……种种现象都体现出了太子和天子之间礼仪制度的差异。

“东西七所”发展出清朝御花园

说到东西六宫大家一定并不陌生。明朝的东西六宫布局和今天大体类似,只不过各宫的命名经历了几次调整。“六宫”的含义源自于《周礼》,本来指的是王后居住的宫室(天子的宫室则称为“六寝”),后来渐渐衍生成泛指后妃了。

明朝至清中叶,东西六宫一直都保持了高度对称的格局,但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清廷对西六宫的部分格局进行改造,如咸丰九年(1859年),为了方便皇帝往来于养心殿和西六宫,将太极殿(启祥宫)后殿和长春宫宫门一并拆除,并在此基础上兴建了一座穿堂殿:体元殿。光绪十一年(1885年),为了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大寿,清廷又将翊坤宫后殿和储秀宫宫门拆除,并在原有基础上兴建了穿堂殿:体和殿,作为自己在储秀宫居住时用膳和饮茶之所。西六宫的格局也随着这两座穿堂殿的修建而被彻底打破。

相比之下东六宫倒是保持了明初的格局。不过东六宫中位于东南部的延禧宫,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火焚毁,从此一直荒废。到了末代皇帝溥仪当政的时候,他计划在这里修建一座西洋风格的钢筋水泥建筑,用以养鱼。清廷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灵沼轩(由于计划中这座建筑要大量使用玻璃,所以俗名也称“水晶宫”)。可惜这座建筑还没有完工,清王朝就灭亡了,这座半成品灵沼轩也就成为了烂尾工程,直到今日。

除了东西六宫,明初的紫禁城中还有“东西七所”的说法。在杨荣的《皇都大一统赋》中的描述是“六宫备陈,七所在列”。七所在如今的御花园一带,紫禁城在初建的时候并没有御花园,明朝皇帝如果想要欣赏园景,第一可以去景山,第二可以去东华门外的东苑和西华门外的西苑。因此,明初时,七所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具有宗教特色的建筑。其主殿就是钦安殿,它是北京城中轴线上唯一的一座宗教建筑,供奉的是明朝的护国大神——玄武大帝。在钦安殿两侧,还建了七组相对独立的院落,这便是“东西七所”,作用就是用以象征玄武七宿(玄武是二十八星宿的总称。古人将夜空中能够见到的星分成二十八个区域,又将这些区域四等分,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象来代表天空南、北、东、西四个区域,并且给每个区域下辖七个星宿)。

因此明代初年帝后寝宫乾清、坤宁二宫以北,是一个完全为玄武大帝营造的宗教区域,而紫禁城北门也因此被命名为“玄武门”(清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玄烨”讳而改称为神武门),并且玄武门内的两处值房,也依照北方星宿所属颜色而设置为黑色琉璃瓦顶。

明朝弘治年间,西七所发生火灾,重建后不久,嘉靖八年(1529年)再次被焚毁。嘉靖皇帝再次重建时,更改了方案。为了突出对于玄武大帝的尊重,新的方案中增加了一个为钦安殿修筑一道围墙的项目,并且在新形成的院落南端设置一道“天一门”(取“天一生水”之意,同样代表玄武所在的北方)。这样一来,东一所和西一所的位置就被围墙侵占了。所以在这套方案中干脆将西一所、西二所以及东一所和东二所拆除,钦安殿东西两侧形成了仅各保留五所的新格局。永乐年间在紫禁城北部所营造的“玄武空间”就这样被改变了。

这次改造之后,嘉靖皇帝还先后在这里修建了其他一些宗教建筑,而且这里开敞的空间也的确是适合栽植一些花木,所以到了清朝,钦安殿一带就逐渐形成了帝王休憩的一处场所,这也就是今天故宫的御花园了。

而东西五所在清代被改称为“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作为皇子居住的区域。乾隆皇帝在登极之前,就曾在乾西二所中居住过。他登极之后,整个乾西五所区域便成了“潜龙邸”,不能继续作为皇子居住的场所。因此这里又开始了第二次大改造,最终形成了几个较小的宫殿区域,如西一所改为大家所熟知的漱芳斋,这里大多是用来皇帝举行一些小型典礼或是看戏的场所。西二所则改为重华宫,作为皇帝在紫禁城中日常起居的又一场所。西三所格局变动最小,被改建为重华宫御膳房。西四所和西五所则合并改建为建福宫及建福宫花园。昔日象征玄武七宿的西七所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乾东五所”改造后,基本就是皇子住处和办公机构,格局上没有任何变化。

明代皇帝“殡宫”成清朝内务府

说起清朝的“内务府”,大家一定不陌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这都是一个高频词,能当上内务府总管的,也就相当于成了皇帝的大管家,绝对算是一个超级肥差。内务府在清末被焚毁后便一直是故宫博物院内一片“隙地”,虽则地面上残存建筑不多,地下可是故宫的文物库所在。

不过这块地方如果退回到明初,可是一处规模较为宏大的宫殿区,历史上称之为“仁智殿”,这座殿宇的俗称是“白虎殿”,在明代这里是宫廷画师的作画场所。有明一代,不少皇帝都对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致,明宣宗甚至还留下了很多精美的画作。因此不少皇帝都曾经亲临这里点评画师们的作品。

不过,除了作为画房,仁智殿还是皇帝御用的停灵所。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这一年的八月,龙辇返回北京,皇太子朱高炽率文武群臣“哭迎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加殓奉纳梓宫”。这几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将明成祖的遗体在仁智殿装殓入棺,并于这里举行丧礼。

从此,仁智殿作为明代皇帝的“殡宫”便成为了一种定制。皇帝去世后都要在这里停灵数月之后,再移往昌平十三陵安葬。在安葬之前,文武百官以及命妇都要到仁智殿外的思善门前“哭临”,说白了也就相当于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而京城内百日不得奏乐,官员不得为子女举行婚嫁,军民的婚嫁活动则要顺延一个月,以表示对已故帝王的尊重。

已故帝王梓宫(棺椁)“出殡”头一天,嗣皇帝(新继承皇位的皇帝)要派遣官员祭告梓宫路过的所有桥梁、城门、庙宇等,以祈求这一路上的平安。发引的当天,执事人员要将皇帝的梓宫抬上龙輴(chūn,即灵车),行至午门内,改用“大升輿”抬行,这种大升輿的后面要设置一根绳索,由嗣皇帝“哀号攀挽而行”,但临出午门前,要由内官砍断绳索,将嗣皇帝劝回宫,不再前行。这一点和清朝不太一样,清朝除皇帝过于年幼不用亲自前行外,嗣皇帝都要将梓宫送至陵寝处,并亲视梓宫入葬地宫为止。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杨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