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版歌剧《长征》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排演阶段,7月1日,这部以歌剧形式和现代视角重新审视的作品即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历史上有太多的关于长征的舞台作品被人们封存在记忆中,而歌剧《长征》如何再现这段恢弘壮阔的历史,如何展开这幅万里长卷,是每一个关注中国现代历史,关注长征和《长征》的人所关心的。近日,该剧导演田沁鑫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称,“想带给观众一部朴素的、有力量的歌剧作品。”
北京晨报:您最想带给观众一个怎样的歌剧《长征》?
田沁鑫:我想带给观众一部朴素的、有力量的歌剧作品《长征》。长征,在我的理解里,是一份在忍耐中默默坚持的集体行走,是长时间在艰苦环境中凭借信仰的精神,顽强的、历时两年的集体意志锻炼,是无数生命倾覆牺牲,只有少数存活的悲壮的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长征,是一次最终的胜利!
歌剧《长征》是一部具备史诗品格的中国原创歌剧,集合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力求在舞台上展现中国革命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转折,再现一场歌剧视听化的两万五千里“集体行走”!通过《长征》,我们试图感受某一种力量的存在!在领略艰苦岁月中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感受自身,我们的苦闷,我们的失意,我们的压力,我们的悲伤,我们既是群体中的一员,也是个人化的自己。我们遇到现实困难及险境的时候,红军精神是否可以启迪我们,使我们获得勇敢的力量,去坚持、去面对、去突破,这就是朴素又平实的长征精神的当代体现!
北京晨报:执导歌剧还是主旋律的题材,您会有什么顾忌,更偏向于怎样的导演方向和处理模式?
田沁鑫:首先,无论什么题材,中国原创歌剧的艺术探索,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从未停歇过。作为国家大剧院出品、创作、制作的中国原创歌剧,近八年来已有10部,我们这部歌剧《长征》是第11部。十为大,一个总结。一为首,一个新起点,即有对前10部的接受、继承,又有新的开拓和新的启程意义。
第一次导演歌剧,我在学习歌剧知识的同时进行创作,是边学边干,感谢大剧院歌剧团黄小曼团长丰富的经验提供以及吕嘉指挥的全面指导。关于导演方向,有多种形容可以伴随这次创作,艰难、残酷、凛冽、无情,不屈、挣扎、意志、顽强,友爱、支持、悲壮、胜利!这将是一部属于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中国原创诗史型歌剧。在导演处理模式上,我们是在舞台呈现上下了大力量的。舞台美术处理难度极大,属于随走随换景。《长征》是六幕歌剧,我们运用东方艺术所特有的写意精神,运用多媒体丰富舞台换景功能,弥补场景多且换景时间不足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