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艺术中心在北京南城,100多年前戊戌变法的地标性建筑法源寺也在南城。上周末,当田沁鑫的最新作品《北京法源寺》在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首演,她对戊戌变法那段历史的关照有了更加意味深长的立意。
谢宇摄
李敖在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中写到,广东青年康有为、梁启超和湖南汉子谭嗣同,在法源寺相遇,之后,中国近代史上悲壮激越的戊戌变法正式拉开序幕。田沁鑫以此小说为蓝本编剧、导演同名话剧,并邀来奚美娟、周杰、贾一平、方旭等领衔主演。
田沁鑫的《青蛇》《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对男女之情的追问与探讨,《四世同堂》是对家国情怀的彰显,而在《北京法源寺》中,她则张扬出胸怀更加广阔的对中国历史的思考,并对大历史、大时代中的人性进行剖析。
“戊戌变法这段历史,学术界众说不一,其中还有不少悬案,做戏难度太大。”田沁鑫说,她曾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出一部内涵戏。她用足足两年时间把剧本打磨了12遍,以戏剧的视角观照戊戌变法中的人性。“话剧《北京法源寺》的角度不在于对历史定论,而在于重新发现。”田沁鑫说。她截取了维新变法过程中惊心动魄的10天,用一座法源寺,将所有的冲撞与不安熔于一炉,既说历史也塑造人。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北京法源寺》,对戊戌变法中的许多历史谜题进行了探究。光绪帝与康有为究竟会面有多久?康有为拜访伊藤博文时说了什么?袁世凯如何在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摇摆不定,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康有为拿着皇帝的诏书是不是到国外办了“公司”?在迷雾丛生的历史中,田沁鑫还引导观众去认识那段历史中的人。剧中所呈现的光绪与康有为君臣相见、惺惺相惜;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绝离世……都让那段重要历史有了武侠的色彩。
小说《北京法源寺》机锋逼人、禅意超然。而田沁鑫的改编亦有她鲜明的个人风格,犀利而不失幽默。
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完成了等待多年的一次相见。光绪犀利地说:“我们见面一个时辰,你对外,却说了一生。”康有为辩称:“这一个时辰让中国历史有了意义!”而当光绪说:“朕为你夜不能寐,就怕见面不对路。”康有为则机智回应:“我的长相,让您失望了?”随即,光绪回了一句:“你的颜值确实不高。”这场君臣相见的台词,深刻中不乏戏谑,是典型的“田氏”台词。
可以说,从宫廷皇族,到知识分子,再到寺庙僧众,每个出现在《北京法源寺》里的历史人物都将跟人们之前的认识不太一样,但又并未颠覆谁的历史形象,而是抛去了以往历史资料的影响,以更为客观的角度去认识这些人物。
该剧将连演12场,持续演出至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