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前》泣别作者 著名书画艺术家孙滋溪先生逝世

2016-06-02 08:41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天安门前》泣别作者 著名书画艺术家孙滋溪先生逝世 享年88岁

本报讯(记者  王岩)以创作了《天安门前》闻名的著名艺术家孙滋溪先生,5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孙滋溪先生1929年3月生人,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会副主任。作品获国务院颁发的对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证书。他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天安门前》被称为是中国美术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为不少观众熟知。

今年4月初,中国美术馆刚刚举办了“曾经·永远——孙滋溪艺术展”,孙滋溪的家人、朋友、美院的老同事和学生们都赶来参观,唯独孙滋溪本人因为重病,缺席了开幕式。女儿孙路称,“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来中国美术馆做一场展览。”据她透露,展览开幕当天,家人为孙滋溪录制了很多视频,第二天拿到医院逐一放给他看,“当时父亲还戴着呼吸机,意识也时而模糊,但是看到开幕式的录像,特别激动。我们都知道,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心愿。”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眼中,孙滋溪先生的作品“文学性是他绘画作品的潜在特点。所谓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情节性。他作品中的人物的关联皆有时间和故事连贯,这也使他的作品增加了可读性”。吴为山在青少年时期读过短篇小说集《长长的流水》,“至今记得封面设计和插图,它和小说内容一起将我带入了历史岁月”。

批评家王端廷在谈到孙滋溪的作品时表示,“他的作品都是传达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尽管孙滋溪是军旅画家,但他画的不是概念式的军旅生活,“而是画出了人性,这是他的艺术之所以受人关注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根本原因”。虽然主题性创作是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不过,“他在表现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候,是用庄严的场景凸显普通民众的形象,或者是普通人民的形象”。孙滋溪的创作从一开始就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及平民化、民族化的创作理念,长期以来,稳定不变,具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典型化的特征。

记者从中国美术馆获悉,刚刚结束的“曾经·永远——孙滋溪艺术展”,是“2016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馆长吴为山说:“近一年多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几次大型展览上,孙滋溪先生的作品成为被关注的重点,成为人们对艺术创作、生活、情感关系的话题。这些作品朴实、真切,它不仅纪录了时代生活及其审美特征,也表现了艺术家在一个时代的追求,诠释了生活与艺术的水乳关系。”展览同时孙滋溪及其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不同类型的作品总计55件。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 王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