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大赛出来的李云迪这辈子注定有着浓重的肖邦情结,继去年出版了《肖邦:前奏曲》专辑之后,近日,又再度推出“肖邦传奇”系列的“叙事曲”。这张以肖邦为主题的新作,收录了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三种体裁的钢琴作品,灵感分别源于肖邦对生活及艺术不同层面的捕捉及创作。李云迪透露,他下半年还将推出一张肖邦专辑,最终,完成两年三张肖邦的计划。
生机盎然的玛祖卡
肖邦一生共写过四首叙事曲,都是自19世纪30年代中期到1843年期间所作,这四首叙事曲均可列为肖邦的杰作。肖邦在这四首作品中创造了一种非常自由的新形式与新内容,超越了传统叙事曲那种较为固定的曲式。肖邦自己表示,这四首叙事曲的内容来源于同乡诗人密契维兹的诗。
除了叙事曲,新专辑还收录了肖邦的一首摇篮曲和四首玛祖卡钢琴作品。特别是专辑的第6首曲目《降B大调玛祖卡》,李云迪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带给听众春一般的生机盎然。玛祖卡是肖邦早年生活的马佐维亚地区的民间舞蹈,后逐渐从乡村进入宫廷再走入沙龙。这种三拍子的舞曲,自然流露着波兰乡村的淳朴气息,在对自然景物和民间风俗进行描绘的同时,加之音乐元素的丰富多样,使“玛祖卡”成为肖邦的音乐符号之一。
两张专辑是一个整体
去年,李云迪推出了《肖邦:前奏曲》;今年,他又带来了《肖邦:叙事曲》。尽管是两个不同类型的音乐,但是李云迪说他把两张专辑当成一个整体演奏的,“从整体安排,情绪上的考量,包括录制过程中会考虑每一首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李云迪表述了自己演奏四首叙事曲的心境,以方便乐迷欣赏。他说,第一叙事曲是一个开场,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它的结构和情绪也最为丰富极具张力,因此第一首的演绎是比较开放式的状态。
第二叙事曲,很具想象空间,主题的旋律是非常悠远的,仿佛夜间在湖边看到远处朦胧的景色,听到回音的钟声,再加入狂风暴雨似的主题,第二首体现的就是一种纯粹的情绪的象征,右手快速的旋律,加入左手八度的情绪。第三叙事曲,像是优雅的舞曲。第四叙事曲,是最复杂也最成熟的一首作品,非常具有歌剧性,能够代表肖邦的精华的音乐特性,特别是它的旋律性、复调,以及结束部分复杂的技巧性。
“在音乐会中连续演奏四首作品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情绪的饱和度很强,需要很大的心力去演奏,需要极高的投入。”李云迪透露,今年下半年还会再发行一张肖邦专辑,这是他“两年发三张”的计划,“这个强度对所有钢琴家来说都有点高,不过说到录肖邦,我就会很兴奋。”
专辑获国际乐评认可
李云迪的《肖邦:叙事曲》在国际上发行之后,在海外屡获好评。
英国卫报称:“专辑中频频亮点,比如第一叙事曲那近乎狂放的结尾,还有第四叙事曲酝酿高潮时跑动迅速清脆又势不可挡地起伏跌宕。”英国Classic FM也表示:“李云迪追求的是力量与诗意的复杂结合。特别是第四首叙事曲,云迪呈现出对肖邦风格的真正精通。”法国ResMusica更是不吝赞美之词,“让我们为四首玛祖卡鼓掌欢呼。钢琴家用极细腻的方式探索着跳跃的小音符,精细的弹性速度,毫不矫揉造作,优美的技巧,精致的触键,有着变换愉快和忧伤的掌控力。”
在今年2月到4月的欧美巡演中,李云迪出色的演奏赢得了西方媒体广泛的赞誉,一贯以严苛闻名的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和《卫报》都分别对音乐会给出了四星和三星的评分(满分为五星)。
娱乐不是个贬义词
跟其他的钢琴家相比,帅气的李云迪走的是偶像路线,他的粉丝众多。而他自己也从不避讳在娱乐界频频亮相和曝光。
李云迪认为,在泛娱乐化时代,“跨界没有太具体的界限,娱乐也有自己的本质。娱乐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传承音乐。听众也是综合性的听众,听古典的也会听流行。”除了奔走于世界各地的演奏,未来李云迪期待做一个教育家,把自己的经验和对钢琴的感悟灌输到下一代的培养中去。
肖邦和舒曼的友情
说到肖邦的叙事曲,可以聊聊他和舒曼的故事。肖邦和舒曼,一个波兰人,一个德国人,他们同为浪漫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而且出生在同一年,今年都是206岁。这两位又都是少年成名,英年早逝,分别于39岁、46岁时逝世。
两位出生在同一个年代的音乐家惺惺相惜,舒曼曾经称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所谓“花丛”是指肖邦的作品美妙动听,而“大炮”则是指肖邦的很多作品中蕴藏着对祖国受侵害的不屈之情和强烈的抗争力。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49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而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也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对于肖邦第一叙事曲,也有一段有关两人有趣的插曲。
舒曼有一次遇见肖邦,当面对他表示自己在肖邦的全部作品中最喜欢这首g小调叙事曲。肖邦听后经过一段沉思默想,才以夸张的语调回答说:“哦! 我真高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后来舒曼还曾在书信中提道:“这真是令人兴奋的曲子,但是在他(肖邦)的作品中还不算是最伶俐的,而应当算作最粗犷的、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