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娱乐不是贬义词

2016-05-23 09:07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李云迪 娱乐不是贬义词 再发最新专辑 再续肖邦传奇

 

今年2月,李云迪再发最新演奏专辑《肖邦:叙事曲》,5月在国内发行全国上市。这张以肖邦为主题的新作,收录了叙事曲、摇篮曲、玛祖卡三种体裁的钢琴作品,灵感分别源于肖邦对生活及艺术不同层面的捕捉及创作。这是李云迪继去年的肖邦专辑出版的第二张肖邦。今年下半年,第三张肖邦专辑也将发行。对此,李云迪表示,两年3张肖邦是他自己的计划,但这个密度太大了,却又是自己眼下最急迫的,今后出片的间隔会更长一些。

《肖邦:叙事曲》自2月26日国际发行之后,在海外屡获好评。英国卫报报道称:“专辑中频频亮点,比如第一叙事曲那近乎狂放的结尾,还有第四叙事曲酝酿高潮时跑动迅速清脆又势不可挡地起伏跌宕。”英国Classic FM则表示:“李云迪追求的是力量与诗意的复杂结合。特别是第四首叙事曲,云迪呈现出对肖邦风格的真正精通。”法国ResMusica也对其不吝溢美:“让我们为四首玛祖卡鼓掌欢呼。钢琴家用极细腻的方式探索着跳跃的小音符,精细的弹性速度,毫不矫揉造作,优美的技巧,精致的触键,有着变换愉快和忧伤的掌控力。

作为一位古典钢琴家,李云迪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对其在当前娱乐界曝光率较高的问题,表达了更为积极的态度:在泛娱乐化时代,“娱乐”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通过娱乐节目,反而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传承古典音乐。

肖邦叙事曲想有突破很困难

北京晨报:你为什么想要录叙事曲?

李云迪:在贝多芬专辑之后就计划录肖邦,希望在两年内做3张唱片。肖邦的音乐内容很丰富、很多。而肖邦的东西还是很难演奏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他的风格,还有从演奏来讲相对是比较复杂一些的,不管是音色、技巧、结构等方面。肖邦的变化相对大,需要很多综合性、平衡度的东西,这是比较复杂的,随时演奏,随时需要调整。特别是肖邦音乐的音色,很需要时间去研究。

比如肖邦的叙事曲,是肖邦最重要、精华的作品之一,在肖邦最成熟的作品里,是除了奏鸣曲以外,最难演奏的作品。需要在不断的演奏中寻找演奏经验,有很多的可能性。历史上,已经有很多不同的演奏版本,想要有很大的突破是很困难的,因为大家对叙事曲已经有固定的想法、固定的模式,突破的空间主要就是声音上、音色上,这还是有很强的可塑性。今年下半年还会录制新的肖邦作品专辑。

北京晨报:你是打算把肖邦的全部作品全部录制吗?

李云迪:不太可能在两年内把他的作品录完,会慢慢的,这个过程中也会演奏其他的作品。两年录3张肖邦,其实内容不少,挺重的。肖邦的奏鸣曲在未来还是会演奏的。十年前的演奏和十年后的演奏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录音可能不会那么快再去录,如果重复曲目录音,或许15-20年之后会再录。

演奏肖邦需要投入很大心力

北京晨报:你刚才讲到叙事曲有很多经典的演奏版本,那你在录音之前会不会刻意地去了解、刻意地出新?

李云迪:不会,平时演奏的时候就会积累,已经听过很多。听过的都印象很深,像鲁宾斯坦、霍洛维茨、阿劳、齐默尔曼、波利尼等等,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道、风格,可参照性只能是参照他们在音乐当中大致对音乐风格的感受,细节还是要靠自己去演奏,包括音色、情绪、乐句、声音的平衡,这些是没有办法在录音里去听,那还是有限制的,只能是一部分的感受力能表达的。

北京晨报:这张专辑中最大的突破点是在哪里?

李云迪:在这张专辑中,我是把肖邦叙事曲,包括之前一张的前奏曲,当成一个整体来演奏的,从整体安排,情绪上的考量,包括录制过程中会考虑每一首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音乐会中连续演奏四首作品,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情绪的饱和度很强,需要很大的心力去演奏,需要极高的投入,还是很累的。

北京晨报:现在对肖邦的理解和15年前有什么不同?

李云迪:还是要看具体的作品,如叙事曲,我认为现在是一个合适的时间状态去演奏它们,在更年轻的时候技术上可以达到,可能音乐理解方面未必可以达到音乐性的最佳状态,例如对旋律性的伸缩可能会薄弱一些。

泛娱乐化跨界没有具体界限

北京晨报:你在上台前一刹那还会紧张吗?

李云迪:休息得好很关键,因为是常年的演出。那种紧张也是一种亢奋,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或者说一种条件反射,未必是真正的紧张,也可以说是一种职业习惯,其实都是心里有数的。

北京晨报:有没有演出前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

李云迪:会有,人都会有,身体总会有疲倦的时候,但会调动自己的情绪,还是有一些作用的。所以,除了演出和练习还是要保证好的休息。尤其是在巡演期间,晚上演出,下午还是要睡一下的,演出对人的状态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

北京晨报:近年你给人的感觉是在娱乐界曝光率很高,你如何定位自己?

李云迪:泛娱乐化时代,只要一天在演奏我就是演奏家。跨界也没有太具体的界限,娱乐明星也各自有自己的本职专业。对于古典音乐来讲,其实传递的都是一致的人群,21世纪听众是综合性的听众,听古典的也会听流行,听古典音乐的人也会看电影,看电影的人也会听古典音乐,分享的人群最终都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娱乐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传承古典音乐。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