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甄嬛》在京上演 《芈月传》将有昆曲版

2016-05-19 09:06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影视IP风刮进戏曲界

5月中旬,上海越剧院的三台新戏《甄嬛》《风雪渔樵记》《双飞翼》在北京梅兰芳剧院上演,掀起观剧热潮。继《甄嬛》之后,热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芈月传》也将改编成京剧、昆曲。对于这股戏曲取材热门影视IP的热潮,戏曲理论家傅谨觉得是好事,“这些故事本身传播很广,观众有一些了解后,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表演和音乐唱腔上。”

63
越剧《甄嬛》的剧照

现象

《甄嬛》已演出近80场

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甄嬛传》堪称“现象级”,上海越剧院的章瑞虹、王志萍等著名演员也是该剧的粉丝,她们向时任上越院长的李莉建议改编成越剧。原著小说的作者流潋紫生长于杭州,本身也是越剧迷,双方一拍即合。她仅象征性收取了1元版权费,等演出到一定场次后再收取版税。

为了改编这部戏,李莉花了三天三夜补看电视剧,思考如何把150万字的小说和76小时的电视剧搬上越剧舞台上。在2013年和2014年,越剧《甄嬛》分为上下两本推出,由于作品本身的知名度,整个创排过程也受到戏迷关注。该剧至今已经演出近80场,单是2015年在天蟾逸夫舞台就驻场连演20场,票房230多万。

这次是越剧《甄嬛》第一次在北京上演,故事背景并没有放在清朝,这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了越剧版与电视剧的差异。在故事情节上,越剧以皇上、玄清王、甄嬛三人的爱情为主线,沈眉庄与温太医青梅竹马的爱情为辅线,同时延续了华妃争宠嫉妒的线索。上本由李旭丹等青春靓丽的青年演员主演,下本则是钱惠丽、王志萍等名家挑梁。从现场演出看,观众反响热烈,还有重庆戏迷专程组团来北京看。

专访

李莉:改编要符合剧种气质

越剧《甄嬛》的总编剧李莉,如今担任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委会主任。回顾这两年多的演出,她对京华时报记者说:“应该说这出戏最大的优势是票房,自首演以来的这近80场都是商演。也有人建议我们修改下,去评奖,越剧只有100多年历史,成长为全国第二大剧种就是因为牢牢地抓住了观众。比如《红楼梦》已经演出了1000多场,就是从观众中走出来的。”

通过这两年多的演出,李莉也发现扩展了一批年轻观众关注越剧,“越剧版上演以后,有很多是原来电视观众和网络小说的读者专程来看。这也给改编提出了要求,这些观众因为《甄嬛》走进剧场,我们能不能靠舞台演出的情感浓度和戏剧张力,来拉住这些观众。”

提到近几年的戏曲取材热门影视IP的热潮,李莉说:“IP是这两年非常热的文化现象,任何一个戏曲院团,只要契合自己院团的实际情况和剧种的特点,对于剧院发展有好处就可以拿来改。但是对于题材的鉴别,也很重要。”李莉透露,《甄嬛》改编成功后,也有人提议改编《琅琊榜》,“这个事情我没有表态,因为这部剧是男人戏,同时涉及的社会面很广,不太适合越剧。一部影视剧是否适合改编,剧种本身的气质和剧院创作的艺术定位很重要。”

观点

傅谨:戏曲通向观众的捷径

戏曲理论家傅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这种戏曲向热门影视剧取材的现象在历史上是有据可循的,“比如民国的时候,那些流行的故事和热门的社会新闻,立马就被改编成戏曲了。老百姓对故事本身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就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我们这些年的戏曲创作,有些片面地去强调原创了。”

在傅谨看来,现在戏曲剧团的很多创作还是过于急功近利了,“虽然我们现在不说什么剧本中心、演员中心了,实际上很多剧目还是属于命题作文,剧团创作时也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凡是那些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都不是先入为主地去创作的。当有一个好的故事时,也可以把剧团创作力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演员表演、舞台呈现上。”

傅谨认为,这种改编也算是戏曲艺术通向观众的一个捷径,“这些故事本身传播很广,观众有一些了解后,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表演和音乐唱腔上。另一方面,这些年我们的戏曲编剧断档严重,会讲故事的人都去写电视剧了。通过这样的改编,也会把一些好的编剧拉入到戏曲创作中来。”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田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