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鲜血淋漓”的现实里是对生活的善意

2016-05-11 08:42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刷屏与争议中落幕:“三观崩坏”、《欢乐颂》成“金钱颂”?“编导全身心歌颂有钱人”?要“三观正”还是“三观真”?

《欢乐颂》第一季5月10日晚收官。该剧所引起的关于财富、社会阶层、价值观的巨大争议完全出乎主创预想——被批评为“三观崩坏”,“编导全身心歌颂有钱人,留学回来的曲筱绡连商务英语都看不懂,但一转身就人神共助成了社会栋梁;手段低俗地插手租房姑娘邱莹莹的爱情,最后都成了她聪明善良的证据”,著名剧评人毛尖干脆发文批评“《欢乐颂》就是金钱颂”……汹涌的讨论似乎已经超出了一部电视剧所能承受之重。现实题材电视剧在三观正和三观真之间,该如何平衡?面对舆情,《欢乐颂》第二季还会这么忠于现实继续鲜血淋漓吗?该剧制作人侯鸿亮日前接受记者采访,他透露,第二季已确定于9月15日开机,“我们没有给自己留退路”。

101

意料之外:

发酵如此之快,观众如此敏感

北青报:该剧目前巨大的社会争议,哪些是超出预料范围的?

侯鸿亮:我没有意料到会有这么大反响。它比《琅琊榜》的发酵要快太多了——《琅琊榜》前边已经有一个《伪装者》垫高了关注度,那也是播出十几天后。而《欢乐颂》开播没两天,就传开了。可能是因为有了前面一些戏的积淀,但我个人认为根本上还是这类戏太少了。

北青报:《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琅琊榜》,最近一直走上升通道,听到的多是赞美。而《欢乐颂》触动的是社会敏感神经,招致的是关乎价值观、社会阶层分歧的巨大争论,扛得住吗?

侯鸿亮:这个之前想过,但是没想到大家能这么敏感。把现实当中的生活剥开让大家看,鲜血淋漓。电视剧作为一个大众传播,我们已经含蓄了很多,如果换成小说的话,可能比这个还要过分。但我发现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接受不了。

北青报:您想传达的是什么,最终发现很多人接受不了?

侯鸿亮:就是现实。我觉得人能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挺重要的,就这两点。这个戏会让你更多去看看自己,也能够看到这个世界上其他不同的人。但是最终又回到了那个主题: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过往,不能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要对生活有一种善意。所以《欢乐颂》虽然和我之前的剧外表不同,内在的核是一致的。

情理之中:

关于金钱和阶层,没有一味放大,也没有刻意回避

北青报:看到《欢乐颂》小说后您想象它的影像化模样,是《老友记》陪伴成长式的,还是《欲望都市》、《绯闻女孩》等时尚话题型的,或者综合三者?

侯鸿亮:说实话,这些剧我看了一些,但没有那么喜欢。美剧的故事发展一定是在它的故事情境里面,那些东西放在中国是不成立的。《欲望都市》围绕着一个性,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中国的都市剧应该有中国都市剧的样子。

北青报:《欲望都市》围绕着性,因为那是西方社会特别关注的东西,并非故意为之。现在的中国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的就是财富,说白了一个钱字。对这部剧的争议,似乎也是把一切问题都归于钱吗?

侯鸿亮: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很多人都在逐利,围绕财富甚至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毕竟确实存在所谓的精英阶层、所谓的富二代。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一味去特别放大,但也没有去回避它。

北青报:尽管初衷是“回到生活本来的样子”,为什么观众批评“三观崩坏”比比皆是?

侯鸿亮:看惯“傻白甜”的人是接受不了的,只有能够拿一种正常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的才可以。这个社会里太多的人太偏颇了,想象富二代一定是坏人,想象有钱的人一定是怎么样。这其中,和人的局限有关,就像瞎子摸象一样,人生过往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判断也不同。但如果普遍仇富,我觉得是特别恐怖的。

北青报:您认为很多争议源于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或者说不愿意接受这点?

侯鸿亮:梦碎了,大家习惯于丑小鸭到白天鹅,习惯于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有梦没关系,不能丢了自我。《欢乐颂》让大家更多地去看到自己、认清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要依附于什么,这个自我意识是很重要的。

北青报:《琅琊榜》其实通篇是权谋腹黑,但在匡扶正义和为集体雪耻的诉求下变得容易被大众接受,《欢乐颂》的价值观和度的把握明显更为复杂,你们会有反复推翻、打转的过程吗?

侯鸿亮:是的,这个度太难了。其实不在于女人戏男人戏,还是对这些人物的理解。说实话我都没把它当女人戏拍,就是正常的戏,往我们正常的心理、审美和认识接近。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杨文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