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李世济的家人和弟子在家中布置灵堂。
创新
变革唱腔,让程派艺术年轻化
说起李世济的表演艺术,行内人喜欢用“程韵李枝”来形容,认为她在扎根程派的基础上又创新枝。
“文革”后重返舞台,一次在工人俱乐部演出《锁麟囊》,当谢幕的灯光亮起的时候,李世济看到台下一片白花花头发,心里颇为感慨,感叹黑发观众都去了哪里。演出第二天,她就到剧场去调查,看演出到什么时候,年轻的观众会叫好。她还到年轻人中去走访,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戏曲。经过调查了解,她认为京剧大多是传统戏,由于唱腔节奏缓慢,表达方式过于含蓄,远离年青一代的欣赏趣味。为此,她决定从程派入手,对音乐和表演进行改革,以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李世济和身为著名琴师的丈夫唐在炘对程派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传统乐队。原来旦角儿的伴奏乐器只有二胡、京胡和月琴,她却加入笙、阮等多种乐器,俨然是一个京剧交响乐队。在演唱方面,程砚秋先生属于闷嗓,后学者往往会刻意模仿他的闷哑。李世济嗓子比较宽亮,她没有为了像大师刻意闷着唱,而是按照自己的个人条件以及唐在炘的演奏风格,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传统程派的新风格。她将程腔大众化、普及化,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欣赏,给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称谓。
在讲究规矩的梨园行,改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世济的创新也引来不少非议,但她一直保持沉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牧坤说,他们一起出去演出时,说起这些争议,李世济会开玩笑地说“我本来就是票友,不怕他们说我”。在她心里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程先生就没有我,但我不是程先生。”
“程砚秋先生原本就十分反对别人模仿他的闷哑,李世济的改革其实很好地解决了京剧演员性别改变后的时代美和艺术美,使程派艺术的内涵美得以展示。”著名戏剧理论家崔伟认为李世济的改革是跨时代的,她所作出的改革得益于她的文化底蕴,即使在今天也是大部分京剧演员难以超越的。“一个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贡献不仅仅应该是继承好,更重要的是能给它注入新的养分,并被社会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