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白鹿原》安详离去 魂归黄土地忠实不朽(3)

2016-05-05 15:4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头枕《白鹿原》安详离去 魂归黄土地忠实不朽

58

能遇到《白鹿原》这样的作品是我的幸运

昨天,记者遇到专程来西安送陈忠实最后一程的《当代》前主编、《人民文学》前副主编何启志。何启志是《白鹿原》从书稿到出版问世的见证者。他告诉北京晚报记者,《白鹿原》面世迄今累计印数已达二百多万册,其中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原版本、修订本、精装本、手稿本等各类版本,连盗印本也接近三十种,说《白鹿原》的实际印数已达四百多万册也不为过。

对《白鹿原》的评价,何启志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从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开拓性、突破性来寻找。“《白鹿原》真实准确地描写了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生活,描写了中国人在二十世纪前半页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它通过对我们这个民族‘秘史’的书写,让读者陷入深深的思索:我们为什么几十年来都在风风雨雨、恩怨情仇中厮杀与折腾,中华民族如何才能走向真正的繁荣昌盛与现代文明社会。”

何启志还回忆起1997年茅盾文学奖部分评委对《白鹿原》提出的修改意见,其一是书中朱先生对于国共两党斗争“翻鏊子”的描述,其二是关于书中对性的描写。他透露,修订后的《白鹿原》较原版改动了2260多个文字符号,比原版少了1900个文字符号,但陈忠实对这两点批评始终不认可。对于有人认为“鏊子说”表明作者缺乏智慧的批评,陈忠实的回答是:“把智慧耗费到了机巧上,且不说合算不合算,恐怕创作都难以为继了,如果还有作家的道德和良知的话。”

作为《白鹿原》的组稿人、终审人和责编之一,何启志感慨:“一个编辑,一生中能遇到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是我的幸运。在遇到这样厚重的文学经典时,不管有多大的压力,都要敢于为他拍胸脯,作保证,愿与这样的作品共荣辱,与作者共进退。”他还赞叹陈忠实是重友情,讲信义的作家。2012年陈忠实与何启志曾共同商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置“文学编辑奖”。“我曾建议以‘陈忠实’冠名,他却坚持以‘白鹿’取代。”奖项建立后,奖金全部由陈忠实提供,一时传为佳话。

关联

朋友眼里的陈忠实

“他是宽厚的长者”

在许多文学后辈和普通读者眼中,陈忠实不仅是著名作家,更是一位忠厚随和的长者。

北京人艺版和陕西人艺版两版话剧《白鹿原》的编剧孟冰,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和陈忠实老师有数十次的深入交谈,他都记了笔记。 他说:“我去西安拜访他的时候,他会带我去他常去的小饭馆,吃‘最好吃的肉夹馍’,他来北京,我也会带他去吃北京小吃。前段时间,他听说我心脏犯病,在病中还专门打电话问我情况。前一段,陕西人艺《白鹿原》演出,我一直想去医院看望他,请他看演出,但是因为他身体不好,正在化疗,说等好一点再见面。我一直期待着能再见到他,请他看演出。

陕西省渭南市作协主席李康美是陈忠实帮助过的一位文学老友。李康美回忆起陈忠实与他交往中的一件事:2009年,李康美因病住院手术,手术后,陈忠实带了5幅自己的书法作品到医院看望李康美。陈忠实将那5幅作品送给了为李康美治疗的几位医生,还说:“你是我兄弟,医生们照顾你,我作为老哥,送几幅‘臭字’感谢人家。”“这件事让我感动终生。”李康美回忆道。

延安大学学生张林健也有一个文学梦,当他在创作中遇到苦闷与迷茫,曾求助于陈忠实。为此,陈忠实曾特意推介过张林健创作的长篇小说。张林健说:“我是一个文学新人,如果没有陈老师给我精神力量和支持去完成创作,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

西安思源学院教师姚亮一直珍藏着一本有陈老签名的作品,他说:“陈老生前非常随和,不管是谁,都可以让他签名,而且他非常热情,不会拒绝任何一个人的要求。”

“他是一个平淡率真的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畅广元是陈忠实老友。畅广元说:“陈忠实做人很认真,而且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活俭朴。陈忠实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意义相当自觉。他认为文学就是他毕生要奉献的事业,这事业是为人类创造精神价值的。这是陈忠实对于文学的看法。”

李星眼中的陈忠实还是一个真诚、率性的关中汉子。他记得有一次陈忠实过生日,邀请他去,就在家里吃了一碗臊子面。陈忠实喜欢吃陕西地方小吃搅团,早些年不太会做的李星就在家里给他做搅团,明明不太好吃,陈忠实却吃了好几碗,很是开心。

许多老友记得,与陈忠实一起外出吃饭,几乎每次都是他主动要求结账,朋友有事相求他总是想办法帮忙,甚至在身患重疾之后,他仍不忘答应过朋友的事。至于索书求字,他更是从不吝惜。

著名作家陈彦陪伴陈忠实走过了最后的日子,他撰写的《陈忠实生命的最后三天》在媒体发表后,成为这几天在朋友圈中转发最多的文章。“他对文学的贡献,不仅仅是一本堪称‘高峰’的《白鹿原》,更有对陕西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整体推进的呕心沥血。”陈彦说。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成长 王润 杨一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