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蛋壳 大世界:老北京的“彩蛋”艺术

2016-05-03 08:49 人民网-北京频道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小蛋壳 大世界:老北京的“彩蛋”艺术

小蛋壳,大世界

一个小小的鸡蛋壳,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对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蛋)传承人赵伟来说,却是个无限大的舞台。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普及一下彩蛋这门艺术吧!

彩蛋是北京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是在鸡、鸭、鹅以及蛇、鸽、驼鸟等的蛋壳外身上以民族传统技法或西洋画等技法,亦可以刀代笔、以针线代笔表现各种图案。通过彩蛋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由于蛋壳本身质地细腻,莹洁如玉,越发显得画面简洁凝重,清秀俏丽,小中见大,别具一格。彩蛋绘制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彩蛋的起源,是与民间习俗分不开的,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崇拜的象征,吉祥的象征,具有特别神奇的力量。

《管子·多靡篇》述:雕卵然后瀹之,其意即在蛋壳上刻然后再煮用是多么浪费。证明战国时期已经有彩蛋了。

把整个蛋壳染成红色,或绘上纹样,或贴剪纸,作为婚嫁喜庆、生儿育女的馈赠礼品,是远古祈子习俗的遗风。清明时人们都会携带鸡蛋去祭拜祖先,并将鸡蛋在地上踩碎,取“岁岁平安”的吉祥寓意。正是民间风俗的传播和影响,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兴起了彩蛋手工艺品。后来,画蛋匠成为七十二行之一。

清末民初,彩蛋工艺已极为成熟。20世纪40年代,彩蛋画主要产于苏州,并成为当地传统的民间工艺品。1950年,苏州艺人周公度在传统彩蛋的基础上,在鸭蛋壳上彩绘虎丘等名胜风景,设色鲜丽。虎丘寺僧果岩也参与彩绘,提高了彩蛋画的艺术水平。后来天津的赵国良将传统的绘画技法和杨柳青年画的吉祥图案画在蛋壳上,当时彩蛋画生产逐渐发展,花色品种也逐渐增多,并销往国外。

赵伟的彩蛋艺术三绝

“一蛋双画、一蛋双雕、一蛋双绣”

20世纪60年代,赵国良的女儿赵伟继承其画法,70年代赵伟迁居北京,凭着家传的技艺和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感,自上世纪70年代又深入钻研蛋壳艺术,她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反复研究,创作出“一蛋双画、一蛋双雕、一蛋双绣”,从工艺上大大地丰富了蛋壳艺术的表现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三绝”。

比如:有雕花式彩蛋、镂空式彩蛋、刮刻式彩蛋等。即:将一个整蛋均匀切割成两半,一半为天,自强不息,一半为地,厚德载物。在半壳上绘画、雕刻、刺绣,其中尤以刺绣彩蛋最为精湛,其中难度最大的是用头发在蛋壳上刺绣。用细若发丝的针在薄脆的蛋壳上穿过千针,通过各色彩线、头发的穿入、刺绣出玲珑精巧的手绣彩蛋艺品。

在蛋壳上绣花难度极大,要在不足2毫米的蛋壳上来回穿透几百针要表现精美图案还要使蛋壳不裂,每制作一个作品都必须潜下心来,一针一针的把握好;用头发丝在蛋壳上刺绣就更令人意想不到了。2008年奥运期间,妹妹剪下长发让她当作“绣线”,分别绣出了“喜迎奥运爱我中华”八个大字。

在绘制题材上,也大大丰富了。有黄山十二景、红楼十二钗、水浒108将、老北京民俗、杨柳青年画,人物肖像、敦煌壁画等;从组合形式上也有所创新,有的排列成方、成圆、成宝塔、灯挂、堆山等形式,还有立体画彩蛋,即在蛋壳内装有亭台楼阁、山石树木、英男秀女等,再装进一只小灯泡,电路一通,宛如月宫再现。

赵伟将彩蛋融绘画、书法、刺绣、手工艺等多种文化艺术融合为一体,成为独特的手工艺术品。每一件作品都在以奇特的方式传播着中国古典文学、书法、古代名著、传统手工艺术。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鲍聪颖 尹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