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老北京细节之美

2016-04-10 10:0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用镜头记录老北京细节之美

本期临时主编王婴

网名门当户墩,因为最喜爱拍门墩儿,在网友中有个响当当的名号“门墩”。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和文章曾刊发于《中国摄影·论风光》、《环球人文地理》、《a+a建筑杂志》、《摄影与摄像》等刊物上。

我喜爱拍摄各种民居建筑形式和风光摄影,想要探求民居的精粹,离不开它们生存的环境,人在适应自然环境中产生了无比的智慧,风光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摄影的初衷就是:“用心拍北京,让世界看我们的内心。”

从2006年开始拍摄胡同,最喜爱门墩儿,各式各样,雕刻内容丰富,寓意吉祥,拍摄它们给我带来无穷乐趣,为此还给自己取了网名叫“门当户墩”。

组稿手记

我人生的转折点是2006年,那一年我离开了建筑师职业的忙碌生涯,开始学习摄影,但是拍摄的内容还是离不开我这建筑师的惯性思维——我喜欢关注民居,对于老北京而言就是胡同和四合院儿。刚开始拍摄胡同时,有幸接触到了“老北京网”,那里有自发记录老北京胡同美好细节的拍记队。

出于对老北京的热爱,我们走到一起,出于对胡同的惋惜,我们加紧拍摄,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老北京网”起起伏伏,拍记队分分合合,但是我们这几个影友一直保持联系,一直在互相交流着对老北京胡同摄影的点滴心得和感受。所以,当编辑约我组稿时,我第一时间就想到我们一起在老胡同里寻觅的那些美好细节,每每在一起有新发现的快乐,互相看片子的乐趣……重拾老朋友们一起拍摄胡同的珍贵时光。

怪名“门当户墩”的由来

文并摄/王婴

对老北京和胡同有说不出的好感,在胡同里晃来晃去,在一条条小巷中往复穿梭,看古旧的门虚虚实实,窥视的目光被影壁隔断。胡同院墙里有的是被淹没的精彩,一砖一瓦都讲述着几百年的历史,蕴含着悠远的文化,平实却让人流连,只是这些胡同建筑已岌岌可危,要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了。

百年前的建筑,即使没落,也无处不闪现着传统艺术的光芒,展示着古典建筑之美、蕴含着人文精神的寄托,精致得让人啧啧称赞。而岁月的沧桑留下的痕迹、细节不仅没有磨灭曾经的精彩,反倒展现出一种更加独特的韵味……

老北京城的外貌自明朝起就从元代的“口”字形变化成了“凸”字形,有了内、外城之分。内城形成了北京俗称的“东富西贵”的布局,大型四合院大多集中于此;外城的前门大街和宣武会馆附近也分布着一些大四合院。四合院是砖雕、石雕、木雕的载体,老北京精美的三雕分布比较集中的胡同主要是西四北头条到八条、什刹海地区、东城区的南锣鼓巷一带等。

四合院的门楼最引人注目,从风水上讲门楼要在吉位,而且要彰显主人的品位等级,也是重点装饰部分。皇家建筑上雕饰有龙、凤纹样;较高品阶的官员在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的门墩和戗檐砖雕上使用狮子、麒麟等瑞兽图案,雕刻手法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博古纹样、松鹤、灵芝、松鼠、葡萄等多为文官所用;没有品阶的富甲商户,一般采用如意门,门楼也是极尽雕饰,门墩儿和砖雕多以吉祥图案、花卉、人物故事为主,不能僭越使用官家纹样。

我从2006年开始拍胡同,最喜爱门墩儿,因为就在门楼边,容易拍到,并且各式各样,雕刻内容丰富,寓意吉祥,拍摄它们给我带来无穷乐趣。为此还给自己取了网名叫“门当户墩”,门当户对这个成语或许就是从这个词汇上演变而来,因为老北京很讲究门第,四合院门楼的样式和装饰严格遵循着古代的建造制度,从门墩儿的形式和纹样装饰上基本就能判断出主人的身份了。

门墩儿学名叫“门鼓石”,又称“门鼓子”,不仅具有承托门扇的实用功能,也是精美的石雕小品。门墩儿分为两大类:“圆鼓子”和“方鼓子”,方的类似古代书箱的形状,据说多用于文官的门前。由于圆鼓子做法较难,因此比方鼓子讲究,两侧的图案以转角莲最常见,麒麟卧松、犀牛望月等雕饰就更为讲究。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因此历代帝王视“麟现”为国家“嘉瑞祯祥”的象征,把麒麟装饰在门墩儿和砖雕上,是对封疆大吏的特殊恩赐,彰显地位。圆鼓子的正面多雕刻为如意、宝相花,“宝相花”集牡丹、莲花、菊花为一体,是古代圣洁、端庄的吉祥图案。圆鼓子上多兽面形象,方鼓子上多做狮子形象,有站狮、蹲狮、趴狮,趴狮耳朵耷拉着,民间有戏称“狮狗子”,生动形象,可惜现在胡同中大多数的门墩狮子头都残破严重,看不出所以然了。

门墩儿的式样、规格不仅是旧时官阶等级的标志,和传统文化也密切相关,比如我在宋庆龄故居拍摄到的一对“九狮墩”,就有着一段小故事,《唐书·孝友传》中记载:“张公艺九世同居,隋、唐皆旌表其门。上幸其他,问所以能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喜之,赐予锦帛。”后人受此启发,在门墩上也巧妙地刻上九只狮子(两个门墩上各蹲着一雄一雌大狮子,前面各有三只和四只小狮子),象征世代富贵。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自强不息,这种理想和品德体现在建筑雕饰上就是老北京人常说的“言必有意,意必吉祥”。

我经常在胡同中转,对胡同的历史也逐渐有了兴趣,往往想对四合院的主人一探究竟,将胡同建筑和真实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的愿望,让我有了无限遐想。在胡同中其实不乏当年的名仕宅邸,著名花园,而其中较有名气的当属始建于清初的“半亩园”,为清初著名戏剧家和造园家李渔(号笠翁)所设计建造。四合院曾经的主人、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插图,引人入胜。清代时有房舍一百八十余间,为三路五进大型四合院,就坐落在现在的黄米胡同内。

几年前我无意中走到了黄米胡同的尽头,一处如意大门,左右八字影壁,门口写着“旧宅院”的标牌吸引了我,仔细观察可以看出,门楼原来是广亮大门,规格很高,后来被改造成现在的如意大门的式样。而这样显赫的门楼前没有门墩,辗转周折后,我才发现它们在一堆蜂窝煤边幽幽地矗立着。这对尘封已久的方形门墩,石材圆润细腻,门墩上的松枝和小狮子栩栩如生,转角处皆是雕饰,浑然一体,看去唯觉清新,不见流俗,竟是圆雕中的极品!这正符合了李渔“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的境界追求。

灰色的民居包围着金碧辉煌的皇家宫阙,奠定了北京内城的基调,那曾经穿梭于灰瓦屋面下的前朝众生,早已无踪可觅。唯有空中盘旋回还的鸽群,仿佛把我带到了《鸿雪因缘图记》描写的意境当中:“忽邻家放鸽,盘旋起舞,而风韵尾铃,清扬殊声……”那嗡嗡的鸽哨使我恍若隔世,几百年来,世事变换,胡同的色彩由浓郁变得淡薄而柔和,不管城市的变迁有多么的迅速,只有这鸽子还会一直飞翔在北京的上空吧?

十六年拍摄,许多的第一次都是最后一次

刘铮

我自幼在宣南长大,前后在那里度过了34个春秋寒暑,往前说祖上更是几辈人都在宣南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而我最值得珍惜回味的一段人生记忆,也全部留在了宣南!虽然因拆迁离开了胡同,但我对胡同始终有种无法释怀的感情,对胡同生活始终存有一份眷念和牵挂,铭刻在心不曾割舍。

近些年来北京城市危旧房改造使旧城胡同成片消失,其中南城历史文化遗迹和原有街巷格局所受改变最为严重。1999年还在上学的我,当时摄影技术很差,数码技术还未普及,我是边拍边学。记得当年白天有时间就骑着一辆破二六自行车和推土机赛跑,晚上整理资料,学习北京的历史文化。

时光荏苒,这一拍就是十六年。十六岁是花季年龄,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但是对于我热爱的老北京胡同来说,仿佛命运正在变化。在这十六年的时间里,我不停在思考这问题,究竟胡同摄影这个门类应该如何拍?在十六年的时间里,每拍摄一组照片,我都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对于我和这座古城来说,许多的第一次都是最后一次!

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可以说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齐,应该有弘扬,也应该有抛弃。那么究竟应该弘扬什么?我想:应该弘扬老北京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就是说,拍出的片子要有人文情怀!

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有幸成了一个记录老北京影像,诠释老北京人文情怀的“业余摄影工作者”。

记得在一次影友聚会中,有一位老师提到了人文主义摄影。何为人文主义摄影?我年纪小,才疏学浅,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当地人或当地的摄影师,用真心去真实记录自己家乡人的生活状态,无论拍摄什么题材都无所谓,因为细节和感情已经融入到影像中,这样的影像中才会充满了人文情怀!这才是最诠释人文主义摄影的正确道路。

我爱拍大门上的响器—门钹

文并摄/朱天纯

京城四合院,有很多值得品味琢磨的文化素材。我自己这些年来,仅门钹的片子,就拍摄超千张,现在这些物件越来越少了,每每茶余饭后,打开文件夹看看这些自己喜爱的老物件时,益发感受到了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喜欢摄影,我也很喜欢在北京的老胡同中边走边拍那些有年代感的老北京四合院。最开始什么都有兴趣拍,渐渐地四合院大门上左右对称的“门钹”吸引着我的镜头。其形状类似汉族乐器的“钹”,所以又称为“门钹”。老北京的四合院最初都是一大家子人居住,平时这大门是关着的,还要插上门。有人来访时需要敲门的,这门钹就是来客敲门用的响器,所以大多是铜或铁所制。日久天长也就成为四合院大门上一个必不可少的装饰物,老北京人又叫“门环”、“门镲”。

因为喜欢上了“门钹”,我经常去胡同中拍保存较好的留作欣赏,同时我开始查阅资料,仔细品味。这一查阅才知道,门钹在皇家宫殿的大门上也有,不过装在那上面的门钹,有个官称叫“铺首”。皇家大门上的铺首,如果原装原配的,应该是兽头的嘴里含着一个门环,而这个兽头也非同寻常。虽然龙生九子的说法种种不一,但是把“铺首”上的兽头尊为龙的九子之一,却是我见到的很多资料中都较为一致的说法。

我注意到,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门钹也出现令人叫绝的艺术造型。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东关老街的一个大门上,门钹的造型不是特别的显眼,而它的两个敲击物,设计成了两个比翼翔飞的蝴蝶,让人们走到这门前,忍不住会驻足观赏这一对停在门上的铜蝴蝶,真想走上前去敲一敲。

门钹的材质,皇家大门上的铺首,有铜制的,也有铜质鎏金的,而平民百姓院子的门钹,既有铜制的,也有铁质的。皇家的铺首造型自然是用龙之子,而老百姓家的门钹,就千姿百态了,有梅花透雕的,也有万字回环的。皇家宫殿的铺首,自然是金黄色,而老百姓的门钹,黄铜红铜的都有,也有黑铁色的,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有锃光瓦亮的,也有凹凸起伏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万千变化,我们在整体欣赏四合院文化时,门钹就更成为了我们观赏中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

追寻戗檐砖雕的古意

文/唐本方

客居北京二十年,竟然已经在胡同里住了15年!甚至自己的工作还是做和四合院有关的行业。喜欢北京,喜欢夕阳下沉静的钟鼓楼,喝一口香茶,望着一方碧蓝、听一串鸽哨,当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回响在深长幽静的胡同里,大爷大妈们在冬日的暖阳中闲聊回忆往昔,那些有故事的宅院、精美的门楼砖雕立刻鲜活起来。

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里常见的装饰工艺,在四合院建筑中尤为重要和普遍,其装饰性和艺术性极高,我很喜欢将胡同里好看的砖雕收入我的镜头。除了常见的门楼、影壁等处,墀头部位也是用砖雕来表现的。

墀头(chí tóu)为硬山山墙两端顶部突出檐柱之外砌筑的线脚和装饰部分。墀头下部,经常见到雕刻以花、草、篮做装饰。墀头上端,砌砖逐渐向前挑出,形成向下的斜面,叫戗檐。戗檐外形方正且幅面较大,无论是在胡同里还是站在庭院向上看,戗檐的角度,都恰好是迎着人的视线,做上花纹雕饰,更显其庄重美观,因此整个墀头部分成为墙体立面砖雕装饰的重点部位之一。

戗檐砖雕会根据画面明暗、主次,采用深浮雕或浅浮雕等手法来表现。图案内容也涉及多个种类。每个图案本身都有吉祥寓意,也可从中揣摩出院落主人的身份和精神追求。除一些民众常见的图案,有些复杂的图案我喜欢细细揣摩,这不失为行走在胡同里的一件趣事。

我观察到戗檐用花卉类的图案最多,如菊花、梅花、兰花等。但寓意富贵祥的牡丹图案最丰富:单朵牡丹、带花枝的牡丹、凤戏牡丹,还有花、枝和山石的组合图案,这也是深宅大院或平民小院的戗檐采用最多的图案。如此看来,不管是达官还是庶民,富贵祥和都是生活中的向往。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淡泊清雅的品质深受世人喜爱,戗檐上刻有此种图案,是否就是四合院主人孜孜以求的人格品性呢?

再有就是动物类图案较多。有鹿、仙鹤、梅花组合的叫鹤鹿同春,寓意长寿;蜜蜂、猴子、骏马组成的图案称为马上封侯,寓意封爵位、做大官;有麒麟和松树的称为麒麟卧松,表示祥瑞长寿之意;一只狮子怀抱幼狮或者两爪间有一只幼狮的称为太师少师,太师少师在古代是辅佐皇帝的官员,官至极品,此处寓意世代做高官、官运亨通;选用这些传统的吉祥图案,表达了院子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我注意到博古宗教类的图案,在戗檐里也是常见内容。我曾经在粉房琉璃街124号见过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两座四合院,极像一对孪生兄弟。两座门楼一共四个戗檐都用博古图案装饰。它们除了博古架和缠枝花纹相同,博古架上的花瓶样式、插瓶的物件各不相同,还分别刻有琴棋书画的图案,恐怕在整个北京也是独一无二的。这让我浮想联翩,这是哥俩同时修建了两座同样的四合院?还是父亲给两个儿子置办的家产?单从外观装饰来看,院子的主人起码也是书香世家吧。

中国常用的传统装饰图样还有道教八仙手持的八件法器,即鱼鼓、宝剑、花篮、笊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因只采用神仙所执器物,不直接出现仙人,故称“暗八仙”。“暗八仙”单独出现在戗檐里的不多,通常是作为主图案的陪衬,它们的出现不管是镇宅辟邪还是消灾祈福,都是院子主人的一种情感表达。

直接在戗檐上刻文字的不多,通常是福禄寿喜或延年益寿几个字组合出现。大约是2008年,我曾经在南池子某院子见到一个特例:正房两边戗檐是素净的砖面,只在上面分刻了普、渡字样,实属难得一见,可惜我后来整理图片时却不知所踪。

东四四条3号是个三进院落,少见的五级台阶和高高的门楼明显的区别于普通民居,属于登记在册的保护院落。院子里的垂花门、抄手游廊、影壁等建筑体量,无不体现出大宅院风范,但是门楼的墀头部分无任何装饰,青砖素面,堪称异数。

还有一种是组合图案:例如北大吉巷的一个戗檐上,不仅有牡丹、海水和海马,海马吐出的祥云里,还有道家的阴阳鱼图案,不知暗含怎样的寓意?

边走边拍总的感受,东西城区的四合院属于历史上的东富西贵区域,深宅大院较多,戗檐砖雕所体现的内容大气庄重、富贵典雅。在历史上的崇文宣武是汉族官员和普通百姓的聚居地,建筑体量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戗檐砖雕的表现形式上更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对研究四合院建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房屋结构来看,戗檐是建筑内容,雕花是形式,前人的智慧使这原本不起眼的墀头部分成为四合院中独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建筑部件,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让我最着迷的。

责任编辑:刘睿盈(QS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