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遍强调“找寻自我”
从《包法利夫人》到《生活与生存》,从《贾宝玉》到《红楼梦》到《梁祝》,林导演一直以来在舞台上所做的功课便是引导观众“寻找自我”。观众从观望到接近,从新鲜到熟悉,从抗拒到接受,这十年下来,林导演一遍遍在舞台上强调着“找寻自我”,观众一遍遍倾听,一遍遍自省,及至此次《梁祝》,观众评论之专业,对导演意图理解之透彻已令人欣喜地看到这非同凡响的观演效果。
林导演的作品在我们的舞台上属“稀缺之作”,为何?因这种直抵观众心灵的作品实在难寻。
内地社会生活之丰富繁杂,令人常处迷惘惶恐之间。“杜拉拉”风靡一时,以名牌奢品包装外表,自我营销风气日渐浓厚。而林导演的戏剧,却提出了反消费主义的观念,他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日渐沦为消费品的人之心灵、人之爱情以及人之自尊视为探讨的对象,他叫舞台上的角色不断剖析自我,也叫台下的观众紧紧跟随角色剖析他们自身。
愿意用作品启迪观众
“寻找自我”从字面上看是简单浅显的四个字,但这份心灵功课的背后,却是人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社会中保持自尊这个颇为严肃的话题。在文化消费的势头将观众卷入剧场之时,却很少有艺术家愿意用作品启迪观众,看清你自己和你自己的欲望,莫要自己也沦为消费品。
当今确实有些观众是在消费自己,他们在走入剧场时和走出剧场之后,并不明白自己在此度过良宵的意义所在,文化消费有时也像奢侈品消费一般是为了追随流行的品味和面子,人的精神世界也被蒙上了包装和营销的味道。但来自消费之都香港的林导演,却在努力将观众从所有盲目的消费中解救出来。我们这个城市里,那些心灵无所皈依的人,似乎更能在林导演的剧场中找到心灵的安宁。
我想寻找自我的意义是因为人的尊严千金难换。为什么是林奕华成了如此有文化影响力的导演?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