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版《茶花女》唯美绽放

2016-04-22 09:4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大剧院版《茶花女》唯美绽放

4月20日,国家大剧院版歌剧《茶花女》再度与观众见面。威尔第笔下美妙动人的传世旋律在著名指挥家余隆的执棒下精彩诠释,张立萍、莫华伦和廖昌永三位享誉国际的中国歌唱家联袂唱响了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中国爱乐乐团配合默契,共同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首秀大剧院 赢得满堂彩

本轮首场演出的观众中,除了张立萍、莫华伦、廖昌永三位名家的大批“粉丝”外,还多了为数相当多冲着余隆和中国爱乐乐团来的观众,从开场前余隆走进乐池时满场的喝彩声和此起彼伏尖叫声就能听得出来,此后的每一幕开始前都会重复开场时的情景,这样的“待遇”并不多见,只有在祖宾·梅塔、洛林·马泽尔、郑明勋这样的超级指挥明星时才有。演出结束的谢幕,余隆与舞台上所有的艺术家都迎来了长时间爆棚的喝彩声,其中“照例”也有几个格外挑剔的“歌剧迷”对声乐和音乐瑕疵的一些不满。不过,如果他们还记得第一轮首演时,老迈的洛林·马泽尔时时“慌腔走板”,顾了乐队忘记了台上声乐的进出,余隆的这个首演无论从音乐的速度还是与台上歌唱家之间的默契配合都称得上是上佳表现。

助推张立萍 余隆是支柱

复排导演为3分半时长的序曲仅仅配以大屏幕播放的一朵由白渐变成红色、最后呈黑红色的巨大玫瑰动画,增加了一些主人公生前纸醉金迷的哑剧表演,两个版本见仁见智,也许过多的“图解”并不如原创导演留下的想象空间更耐人寻味。

这场备受瞩目的《茶花女》依然还是女主人公的天下,不过,开场的张立萍似乎声带遇到了些麻烦,她的几个轻巧的花腔段落都格外艰难,但张立萍不愧是当今也是历史上中国最胜任也最具国际一流规格的薇奥列塔的女高音,她常年在国际舞台上的经验和对这个角色的心得,让她能够迅速在后面的两幕三场中越唱越棒,最后一幕的表现令观众心潮澎湃,她塑造的薇奥列塔令人震撼。威尔第为《茶花女》写出了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三个必须有超群声乐实力的大量唱段,但有趣的是,虽然两位男声都必须秀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却只有在与女主人公的搭戏时,才具有真正的戏剧意义,因为他们与薇奥列塔的每一次重唱都直接关乎她的情绪和戏剧起承转合的跌宕起伏。而一向以“独”闻名的张立萍,其实更像是格外挑剔车和团队的赛车手舒马赫,车不合手,团队不能心领神会全局驾驭,她就只有在独角戏时尽情发挥。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莫华伦还是廖昌永都用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令人信服的唱功,让张立萍在几乎每一个唱段超乎寻常的发挥,两位男声功不可没。而余隆对于乐队的控制,对音乐情绪的渲染,对于音乐全局的掌控,更是张立萍艺术大爆发的最大支柱,第三幕男主人公出现在薇奥列塔面前,薇奥列塔那句不是唱的喧叙调“赶紧告诉医生阿尔弗雷多回来了”所散发出的内心喜悦,能够瞬间催泪。整场演出唯一让人觉得遗憾的是二幕二场的吉卜赛算命群舞的服装像是餐厅服务员,男子斗牛舞也编排得怪怪的,没有前三轮的好看。

余隆:与大剧院合作很愉快

就在首演的前一天下午,余隆在《茶花女》的舞台上,就着“水月镜花”的布景,接受了京城媒体的采访。余隆盛赞称:“第一次与大剧院合唱团合作,是最愉快的事情!每一次我提出的要求,都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最职业的回馈。为他们骄傲,他们是非常敬业,非常职业的合唱团!”

谈合作 大剧院“滴水不漏”

北京晨报:作为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指挥往往是大半个导演,这一次你的手伸到导演那边多少? 

余隆:偶尔有点儿。这一次来的是复排导演,有些自己的想法,在原作的基础上他有些略微的改动,我们相互尊重,他在排戏的时候,我基本都在排乐队,排坐唱,是分开工作的。到了剧院,这个舞台非常大,我们也有调试声音的问题,因为我听说前面几次也有这个问题声音传不大出来,这个巨大的镜面有些吸音,还有我对这部歌剧非常的熟,所以会与导演有很多的探讨,仅限于探讨哈!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做了改进而且做得很好,直到昨天下午,我们还在为某一个场景,合唱到底是在哪一个时刻出现而谈论,我觉得,我的手没有伸过去,只是给了点儿建议。当然第一次来大剧院工作,我更要加倍认真啊!导演、还有大剧院歌剧顾问库恰,我们都有一起探讨音乐上的细节,他们都对这一次的音乐非常的满意,这已经是第四轮了,看来在音乐上这一轮是他们最满意的一轮。我也非常高兴。 

北京晨报:你说很挑剔,要求严格,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余隆:精益求精是永无止境的,遗憾还是有一些,就这次的工作来说,我特别感谢国家大剧院,他们非常的职业和认真,而且工作安排得非常合理。从歌剧的制作上讲,国家大剧院改变了中国歌剧的制作历史,开创了中国歌剧制作真正的一个模式,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起点。我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介入到了中国歌剧制作中,在这二十多年里,我觉得飞跃是很大的,尤其是这次我来国家大剧院亲身体验了歌剧制作的过程,我感觉这在国际上都算是一个高起点,应该祝贺!也非常钦佩整个的制作团队尤其是后台的工作人员,因为歌剧制作绝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位艺术家,某一个管理者可以完成的,它是靠一个团队整体来完成的,这个团队是胜任的,可以到任何一个歌剧院去担任制作班底的工作。我在这一次的工作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北京晨报:能否举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余隆:首先计划做得非常细致,所有的工作程序都是滴水不漏的。我们从坐唱到排戏,再到合乐,再到舞台合成,其实时间蛮紧的,尽管是复排,但是有很多新的演员,复排导演还有很多新的想法,因此不只是简单的复排,是有艺术创作的复排,这里面就有很多时间上的问题,最麻烦的就是会发生时间对冲,这个时候往往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里所有的时间都按部就班,而且尤其是在舞台上的时候,后台的工作人员。所以说,前台的工作真的是在向国际靠近,我们的演出,我们邀请到的大艺术家,我们辉煌的制作都是证明,但真正说我们的歌剧制作职业化的话,那是要前台后台一块儿职业化。歌剧院的后台有舞美、灯光、舞台监督、服装、道具……形形色色各个方面,非常复杂,这个管理的过程我觉得是太伟大了!

谈演出 充满了热情和激情

北京晨报:能给我们讲讲这个版本的看点吗?

余隆: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才有意思!对我来说,我的出发点不一样。在中国的一座剧院里面,能够完成一部歌剧这么职业化的制作过程非常不易,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个。而其实今天张三唱好了,明天李四唱坏了,突发性事件是经常会发生的,你不能要求每个演员在每天晚上都能完美呈现一样的东西,而且忘词了,丢东西了,临时发生的事故什么的都会发生,国外也会发生。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艺术创造的过程当中,它能不能激发出我们对这出戏的一种冲动。另外,我也希望大家来看看中国爱乐乐团对这部戏的认真程度,大家都知道,中国爱乐乐团在歌剧演奏上是非常有经验的,从最早的我们演奏《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后来的《赛魅力》、《唐豪瑟》、《图兰朵》等等,第一次跟国家大剧院合作大家也都是充满了热情和激情,大家可能非常关注爱乐这次与大剧院的合作,不同的兄弟单位在一起工作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合作非常的愉快,这个愉快来自工作而不是别的。 

从艺术上说,我觉得这部戏还是一部非常值得欣赏、非常赏心悦目的一部戏。《茶花女》的音乐就是非常脍炙人口的,非常经典、传统的一部意大利歌剧。音乐大家耳熟能详,这次又是全华班底的制作,又有很多非常有经验的大腕儿们来演出。这部戏前三轮大家都看过了,版本制作的好坏大家也都说完了,这次看看,如果差的话,就跟前三次一样呗!好的话,就比前三次好呗!

北京晨报:上次发布会上你说音乐一定会有新意,新意在哪里? 

余隆:没有新东西。我说的是速度,就是音乐的速度。我的速度一定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我相信我的音乐速度是一个非常好的戏剧张力的音乐表达。我觉得说戏剧张力更有意思些,我不能说我比前三轮好,但可以说比他们有意思些。

谈未来 合作水到渠成

北京晨报:既然合作的这么愉快,《茶花女》之后,你与大剧院还有什么合作计划? 

余隆:到目前还没有想法。第一没想法,第二没计划。未来,什么样的合作可能都有,但我不太喜欢用猜测的方式,假设或者预设一些预案。个人觉得这些东西呢,大家今天已经看到了,有很多当年的猜测也是不真实的。 

我相信《茶花女》肯定不是最后一次,我相信这也不仅仅是第一次,至于今后怎么个合作法,我也不能凭空说,的确是没有更新的意向,也许很快就会有新的合作意向,也许过一段时间,都有可能。陈院长说的非常好“水到渠成”,尤其是艺术上的谋和,它一定是水到渠成的。艺术上强扭的瓜一定是不甜的。如果大家在艺术理念、价值观上不一样的话,无法在一起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这一次的合作,我觉得我们在职业性上的认同度是相当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今后在艺术的合作上可能会有新的火花。我觉得今后合作的机会肯定会有,是不是马上有什么想法,目前还没有。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