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6-04-07 07:56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首度颁给中国作家

4月4日,62岁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实现华人作家零的突破。这几天,关于他获奖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微信平台上,还显示出一组有趣的数字:该社推出的几十种曹文轩作品,一本本摞起来,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平铺起来也有53个足球场那么大。

抛开这些热闹场面,静下心来走到这个国际文学大奖的背后会发现,曹文轩获奖,并非一个人在战斗,而其启示意义更值得珍视。

24

《草房子》

年销售几千册“熬”至百万册

关于曹文轩的作品,知名度最高的当属《草房子》。

“我得承认,曹大叔是高手。读他的书,就是读自己,我为书中人流泪,也为自己流泪。”在网上,随处可见《草房子》的读后感。从1998年问世至今,这部小说各种版本印刷突破300余次,发行超过千万册,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

关于这部书的出炉颇有戏剧性。

曹文轩初入文坛的短篇小说,大都经过刘健屏编辑——那个时候他是《少年文艺》杂志的编辑。后来,到了1997年,刘健屏担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他和曹文轩一起开会,同住一个房间,曹文轩谈起他新创作了一部小说,临了还加了一句,这书已经被别家出版社预定了。但刘健屏听完故事,立刻被打动了,他意识到这部作品和曹文轩以往作品都不一样,生活更深厚、人性刻画也更有厚度。这部作品,正是《草房子》。

“我一听故事就震了,这哪是草房子,这是金房子啊,后来我其实是把这部作品抢来的。”63岁的刘健屏笑言,是友情和版税留住了这部书稿,“那个年代实行稿费制,而我们首次对曹文轩实行版税制。”

这部“抢”来的作品面世后,最初其实并不风光,多年来,年销售也就几千册。但出版社不仅不断出,还不断改版。平淡的状况持续到了2006年,《草房子》片段选入中学课本,它也迎来了爆发期。这些年,《草房子》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展露,每年销量少则几十万册,多则上百万册。

“出版社要学会等待、忍耐,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推送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草房子》的首任编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编审祁智颇为感慨地说。

《蜻蜓眼》

作者酝酿20年 出版社等7年

“很多年前,我认识一个人,她给我讲了家族的故事,那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发生在上海。”曹文轩说,这个故事在他心里珍藏了20年,如今已将其付诸文字,这就是将于今年6月面世的小说《蜻蜓眼》。

1925年,上海丝绸工厂主的儿子杜梅溪,在法国马赛偶遇法国女子奥莎妮,娶其为妻。“二战”期间,杜梅溪偕妻回到上海。小说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时代背景,以小孙女阿梅的成长为主要线索,从这个孩子的视角勾勒出那个特殊年代中一家人的相扶相帮。

这部小说曹文轩存在U盘里,于去年12月交给了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该社文学读物事业部副主任、《蜻蜓眼》责任编辑张晓玲说,这一天,出版社足足等了7年。

张晓玲记得,早在2009年她来到曹文轩家中约稿,“他提到会为我们写出一个很动人的故事,但很长时间以来他并没有动笔。”她说,曹文轩酝酿作品的时间往往很长,总是要把所有情节、结构、语言等考虑清楚了才落笔,“一旦写起来却很快,22万字的《蜻蜓眼》真正写完,只花了两个半月。”不过,《蜻蜓眼》初稿完成后,曹文轩并不满意,后来改了两稿,每一次都是从头到尾,将人名、情节仔仔细细地进行修改。

张晓玲说,曹文轩许多作品的故事发生地都在他的老家苏北农村,而这部新作的人物是从法国马赛来的,后来又在大都市上海生活,“《蜻蜓眼》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曹老师对城市书写其实也很擅长,这部作品涉及到了大城市最精致、最优雅的地方。”当然,和以往作品一脉相承的地方还在于,其描写仍旧非常唯美、真挚,仍旧写苦难当中的人性。

张晓玲最终拿到这部小说的定稿,已是今年3月了。在她眼中,曹文轩是一位非常爱惜自己羽毛的作家,让他随便拿出一部作品,是绝无可能的,他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写“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但它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她因此提醒道,儿童文学作家应像曹文轩一样,沉下心来,步态优雅,别行色匆匆。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