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着当老板可能影响写作
作家们的到来,无疑对业内造成了一定的触动。“大牌演员到了一定级别,都有自己的团队,作家成立自己的公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毛闵峰认为,IP市场就像步行街一样,去的人多了,生意才会兴旺,也才会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资本进入。
作家们的新玩儿法,也确实值得借鉴。张嘉佳为并无写作经验的网红穆熙妍出书,获得毛闽峰的“点赞”。他说,如今的图书市场经典作家不死,但新的作家正在涌现,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也许是淘宝上的皇冠大卖家,也许是巴黎时装周上T型台上的人。“张嘉佳对作家的全新开拓,让人们感觉到写作不单是文学写作,不单是个人表达,它更能成为产品,成为像可口可乐一样可以消费的东西。”
畅销书作家纷纷开起公司,却并未引发作家圈一窝蜂地跟进。在刚公布的2015年作家富豪榜中,唐家三少以2亿元版税总额高居榜首,但他至今仍旧保持每天七八千字的作品更新频率,并坚持把创作放在核心,“无论怎样,我都不会轻易转型,写作是我最重要的事业。”“商业操作归商业操作,写作者还是要忠于写作。”作家马伯庸说,IP是有开发价值的,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写作是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做出商品拿出去卖。“写作还是要发自内心地去写才好,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即便那些先吃螃蟹的人,也发出了劝告。江南提醒道:“经营和创意是两回事,如果处理不好,经营会影响到创意,只有当你判断自己行有余力的时候,才应该成立自己的公司。”而何常在同样很清楚,其个人不会引起风潮。“根据我接触的作家朋友来看,不管是传统作家、网络作家,有商业头脑的不在少数,但社交能力是短板,这是自己做公司的一大不利因素。”更要紧的是,从内容到发展规划,到资本运作、整体商业思路的形成,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大部分作家未必能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