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适所作字谜说起

2016-03-28 11:25 天津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从胡适所作字谜说起

盛巽昌、朱守芬编撰的《学林散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4则记载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一则轶事:

胡适在美国,有年春天,任鸿隽、陈衡哲冒雨来访。胡以唐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作字谜,打“俩”字。又以“双燕归来细雨中”,打“两”字。这两个谜语描写的景物,可说全符合当时情景。

《学林散叶》一书并未交代资料的原始出处,想来应该是有根据的。但是我们从胡适自己所作日记、回忆录中并未找到相关记载。《胡适文集》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四十自述》长文记其与任鸿隽等人交往之事甚详,但并没有提到过这段轶事。倒是《胡适文集》第九册有其早年所作《记留美学界之灯谜》(第750页)一文,列举过自己拟过的一个字谜,谜面为“双燕归来细雨中”,谜底是“两”字。胡适并有注文谓:“此谜本于《品花宝鉴》中‘俩’字一谜。然此用‘归来’两字,似较原谜为胜也。”

谜面“双燕归来细雨中”出自欧阳修词《采桑子》,为其最后一句。细细品味,胡适这个字谜确实很妙,先说“细雨”,细到连雨点都看不到,所以那四个点儿就不见了,而“从”字就像两只燕子飞来,所以变成了“两”。胡适一方面说此谜本于《品花宝鉴》中的一个字谜,并未贪天之功,将自己的改造视为原创,一方面对自己的这个改造也颇为得意,认为胜过原谜,那是因为谜底将谜面中“归来”两字也切合上了,“来”字的繁体写法“來”两边的两个“人”字岂不正像那两只燕子?置于“两”字中间,岂不正是“归来”?细细体会,构思之巧妙、用心之深细,真是令人叫绝。

胡适提到的“《品花宝鉴》中‘俩’字一谜”,在近代著名灯谜著作——吴克岐所作《犬窝谜话》中也有交代:

道光末年,常州陈少逸,名森,久客燕京,借梨园之轶事,隐当代之人物,著《品花宝鉴》六十回。中有一谜: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射“俩”字,味鲈称其成面天然,饶有画意,目为神品。余亦仿为之,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射“价”字。“何”无“可”,仅余“人”字,为“花”字一部分;“介”似飞燕。自问未敢多让。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一般人皆以为是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其实它确实出自一首唐诗——翁宏的《春残》,《学林散叶》的描述并没有错。尽管《春残》一诗中有如此美妙的句子,但其全诗和翁宏其人却少为人知,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全诗并不出色,一个精美的句子就这样被长期湮没了。晏几道把它化用到自己的词中,等于赋予了它新的生命,由此才成为一句千古名句。古人并不认为这叫抄袭,正如胡适在“俩”字谜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两”字谜一样,各有各的妙处,而且往往后来居上。“落花人独立”一句,整个“落”字和“花”上面的“艹”及下半部的“匕”皆“落”尽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亻”,岂不正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思路与“双燕归来细雨中”类似,这里就不重复解释了。有意思的是,吴克岐与胡适似有同好,也在“俩”字谜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新的字谜,他用晏几道之父晏殊那句著名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谜面,射一“价”字,至于构思,他自己已有说明,读者自可体会其妙处。

欣赏这些精美的字谜,不禁为我们古老的象形文字拍案叫绝,也对前人那种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心向神往。我常常想,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等当代人离不开的“娱乐方式”,甚至连最基本的电都没有,到了晚上也就是青灯古卷而已,古人的生活岂不是很枯燥无味?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活得很精彩,很有味道。我们在娱乐大众化、快餐化的浪潮中,丢掉的或许正是生活中这些最宝贵的诗意。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张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