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很“立体主义”
毕加索同样具有革命性。1907年,他创作完成了巨幅油画《亚威农少女》,这幅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在之后的十几年中,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波及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
与以往的诗歌形式不同,但与毕加索本身这种“立体主义绘画”相同,细细读来,毕加索在诗歌创作中也采用了“追求破裂、分离,再重新组合把它们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之中,来表达对事物更为完整的形象的方式”。
大师自创独家语法
诗人毕加索,恰如画家毕加索。对于他自己的画作,毕加索曾说过:“我把我愿意放的一切都放进画里了;活该那些物品倒霉,就让他们彼此间协调去好了。”而他的诗也是这样,有的一气呵成没有反复,没有后来的修改;有的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呼吸频率欣赏;他也喜欢在文字语言上玩游戏,多次以一种不同的次序反复构建重新组合,创作出有乐感的“变奏诗”。
可以说,毕加索总是打破原有诗歌的语言次序,由此产生一种专属自己的“毕加索诗体”。对此他自有一番见解,“假如我要按照那些跟我毫无关系的规则来修正你说到的错误,那么我所特有的音符就将消失在我并未领悟的语法中。我宁可心血来潮地造一种语法,也不愿意让我的词语屈服于不属于我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