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诗在颜色里 三百多首没标点符号

2016-03-28 08:35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三百多首没标点符号

“毕加索”这三个字一出现,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是对西方现代艺术有开创性意义的造梦者。而近日首次在中国出版的《毕加索诗集》,又让他多了一个诗人的身份。是的,不用怀疑,毕加索还会写诗。在他身上,“诗情画意”不谋而合。

1

毕加索因情伤写诗

毕加索是画家、雕塑家众人皆知,《斗牛士》《斯坦因画像》《格尔尼卡》都是他的经典名作,他的《亚威农少女》还开创了立体主义新局面。但在他的作品中,你一定没听说过一本叫《毕加索诗集》书。这两个毕加索没有任何的违和,因为这部诗集就是画家毕加索写的。

1935年,毕加索已经54岁。当时,毕加索与妻子奥尔加的婚姻遭遇危机,两人分居并提出了离婚诉讼。有人说,人受伤以后都是诗人,更何况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大师。就在这期间,毕加索开始跨界作诗。一直到1936年,他几乎每天都写诗,这一年可以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之后他断断续续写到1959年,那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道的他创作诗歌的终结时间。

诗集不按常理出牌

《毕加索诗集》一共收集了他三百多首诗,但没有一首能与“一般”文学作品归到一类。毕加索不按通常的诗歌逻辑出牌,里面没有应有的诗歌形式,堆砌在人们面前的内容,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正如作家米歇尔·莱里斯说过,他只见过一个作家能和毕加索比肩而立,试图将自己定位于字母的版图绘制术之上,“此人就是詹姆斯·乔伊斯,他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证明了一种相似的能力,能推进语言成为现实的东西”。不知道这一评价,作为诗人的毕加索是否担当得起。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花费了17年时间将整本书完成,在1939年出版以后,引发评论高潮,对现代英语乃至欧洲语言采取了革命性颠覆的立场。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刘珲 武祉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