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他的笔记,有一种绝望感

2016-03-25 08:0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全部出齐,六辑48册读书笔记涉及七种西方语言

“这是一次训诫,更让我感到震撼。联想到英国有一位诗人想当大家,但当他看到那些伟大的作品后有了一种绝望感。”3月24日,在《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出版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教授丁宏为望着铺满桌子的48册钱锺书外文笔记,“也有了一种绝望感”。    

当一代学问大家的私家读书笔记公之于众的时候,不禁令人感慨:现如今,博学、博养、博识、博文对年轻学者已变得如此陌生。

103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

他曾起名“炒杂碎札记簿”

这些手稿由钱锺书夫人杨绛妥善保存至今,书写时间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关于这些外文笔记,钱锺书曾以为“没用了”。他自然不会想到,杨绛先生花费多年整理了这些笔记,而且2012年又请来通晓多种语言的德国汉语学家莫芝宜佳和她的丈夫,二人先后三次来到北京查阅笔记手稿,回国后又借助网络为编辑答疑解难。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汉学家夫妇不仅将全部笔记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编次,还为全书各集笔记撰写中、英、德三种文字的序言,编订了详细的目录和文字。

莫芝宜佳女士表示,从这些读书笔记可以看到钱锺书无法抑制的求知欲和对生活的兴趣,文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和政治学,书信和自传、优美的诗歌、通俗的故事、轻松的笑话等等,无所不包。    

两位汉学家昨天没有出席座谈会,但发来一封信:“早在1949年,钱锺书先生就亲自编排了用打字机记下的1000页笔记,还加上了扉页和目录。”可以看出他不但有出版的念头,还有具体行动。“他曾考虑两个标题,一个有些诙谐——《炒杂碎札记簿·钱锺书的札记簿》,另一个更实在——《纪念简札·钱锺书的书籍摘录和摘要》。”汉学家在信中说,他们很开心,杨绛先生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这套书的出版。         

读书笔记里甚至有歌剧摘抄

该书为影印出版,经过编校人员的艰辛努力,完美再现了手稿原貌。翻开书页,一代大家的外文笔记字迹工整、优雅,其中有的地方还透着狂放之风。他充满睿智、有趣的读书方法,令当今学者看过去,就像在进行漫漫的探宝之旅。“这是一个智者的游戏。”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形容说。    

陈众议发现,但丁的《神曲》在不同的卷册里都有摘录,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同样出现过多次。关于《卡夫卡日记》《普鲁斯特全集》《福楼拜全集》,甚至《大英博物馆文献》《法语俚语表》等不太常见的书,钱锺书都做了读书笔记。

钱锺书读经典,也读通俗小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翻译家郭宏安在外文笔记第一卷中发现了《大西岛》这个名字,这是1919年出版的一本法国通俗小说,“我1982年翻译了这本书,在此之前我相信没有人读过。可是钱先生居然早就读过了,并且做了笔记。” 

不仅读学术、读文学,钱锺书还对音乐兴趣盎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不禁发出感叹,“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难为情。”原来,在外文笔记里,关于莫扎特的歌剧《唐璜》,钱锺书竟用意大利文摘抄了十几页。    

至于钱锺书的读书方法,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陈众议总结说,“他一定先读原著,再读翻译作品、读注释,最后去读评论家的点评和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也觅得一些踪迹,“钱锺书做的一些简单注释,不少都是兴之所至,有的用外文,有的用中文,关于古希腊历史那一段做的读书笔记,就写了中文:命该如此。”而且他读书之专、之细也令后人汗颜,杨慧林说:“他把《圣经》里的词注了希腊文,也注了英文。”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