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一个真实的刘贺和他的海昏侯国(2)

2016-03-22 11:1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海昏侯刘贺 大写加粗的城会玩

49
刘贺收藏的西周宝物

展览讲解

“海昏侯国”  细小之处见讲究

本次首都博物馆的特展由四部分组成——“惊现侯国”“王侯威仪”“墓主身份”“保护共享”。

“惊现侯国”部分,主要陈述的是整个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学史——它是如何被发现与发掘的,展示了海昏侯国的遗址布局和海昏侯墓的发掘起因。“王侯威仪”部分,则尽显大汉皇室的宏伟,向观众呈现了汉代诸侯的吃喝、出行、娱乐、社会交往、生活潮流、礼仪文化各个方面,使参观者身处其境,耳濡目染,充分领略大汉王朝的荡荡雄风。“墓主身份”部分,通过文物、文献“二重证据法”,论证了墓主身份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真相。“保护共享”则表现出整个发掘采用了全新的工作理念、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可靠的支持保障,体现了保护工作的权威、科学、规范。

“五色炫曜”一词,恰如其分,却令人唏嘘

首都博物馆的展览名字《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颇具匠心,前四个字意味深长,而后面的长句,往往被人一带而过。“海昏侯国”,常常被观众省略为“海昏侯”。实际上,该展览是整个海昏侯国的考古成就展,而并不只局限于刘贺墓葬里出土的文物。早在2011年,海昏侯国考古发掘就已经开始。

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曾娓娓动听地写道:“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瑇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翻译成现代文字就是:“五光十色的色彩耀眼欲炫,灿烂地发出异光。宝石刻就的砖瓦,柔润的像玳瑁背上的纹章。床上的帷幔常打开,玉带始终钩向两旁。” 这段描写汉代建筑和器具精美的汉赋,彰显了汉代熠熠生辉的文明。 寥寥四字,颇具时代特点,而那些原本渲染衬托失宠皇后抑郁的美词,被引申到海昏侯国的展览,又不禁使人联想到当时备受恩宠的刘贺奶奶李夫人。流传至今的汉赋,朗朗动听;发掘出来的遗物,默默无语。两者的命运,曾经那样的截然不同,而在2000年后的今天,却进行了如此意味深长地对接,不能不叫人感叹命运如此捉弄人。

衡量文物价值,文字类文物带来的信息比金银更贵重

整个海昏侯国的考古发现成果是十分惊人的。仅海昏侯刘贺墓葬中就出土了2万多组文物。其中漆木器约3000余件,简牍、木牍万枚,金属文物包括金器约300件、青铜器和铁器等约3000余件,铜钱10余吨,玉器包括宝石、玛瑙、绿松石等约500件,陶瓷器包括漆皮陶等约500余件,以及纺织品等。这些物品从多角度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物质文化风貌,璀璨炫目。

珠光宝气的金器、玉器,往往引得人们啧啧称赞。其实,在考古学家的眼里,文物上的信息比金银更珍贵。海昏侯墓主身份的确定,靠的就是墓葬内出土的文字类遗物。“大刘记印”“海”“昌邑籍田” “刘贺” 等文字的陆续发现,使得人们对墓主身份的认识越来越清楚。简牍、木牍等带有文字性的文物一般都很难保存,它们或被偷盗破坏,或遭自然风化,存世的数量很少。在有明确墓主姓名的墓内——刘贺墓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竹简等文字遗物,仅仅数量就已经令人震惊了,而经过红外照相处理,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文字的内容包括《论语》《易经》《礼记》、方术、与养生和房中术有关的医书、描写冢墓的赋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它们能够带来一手的、直接的历史信息,是澄清海昏侯刘贺相关历史谜团的重要证据。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