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讲文学,“任性”有理!(2)

2016-03-16 08:06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钱穆《中国文学史》尘封60载首次出版,不拘一格点评历代名家

60
《中国文学史》封面

出版:大师有疏误老编审纠错

《中国文学史》讲稿此后在《深圳商报》进行了连载,“叶老是个老派文人,活在过去时代,有作品发表,他也认为第一时间应该给纸媒。”刘悠扬说。连载进行了约50期,每期一千多字,总共发表了书稿的一半左右,这对叶龙来说如同完成了一桩人生大事。

其间,叶老又获意外之喜。华夏盛轩图书副总编辑张万文回忆道,2014年3月底,他陪作家阿来到广州领奖,后来参加一个朋友饭局,席间得知《深圳商报》正在连载钱穆的《中国文学史》,立刻决定要出这本书,“太好了,我们要马上联系叶先生。”

张万文打通了叶龙的电话,老先生听说出版意向后,特别激动。叶龙随后分三批交付整理稿,稿纸誊写,繁体竖排,全是他一笔一画写的。书稿整理、校订历时一年多,几位老编审、学者更被请来给钱穆挑错。

胡双宝是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深编审,今年84岁。“钱先生对于所讲的问题烂熟于心,但难免临时有一些疏误。”他说,而且记录人的记录、按语也有一些错误。比如《第八篇 楚辞(上)》,里面讲“二南”时,提到陈国的位置。原稿写的是“桐柏山的东南方即陈国”。胡双宝审稿后提出位置有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桐柏山的北面即陈国”,并给出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为证,还亲自为这一条做了注释。

学界:个性文学史如今难再现

《中国文学史》个性十足,让今天的学者感叹这样的文学史已难再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他不欣赏思想上大一统或追求发行量的通用教材,而更喜欢钱穆这样“自作主张”的文学史。“在我看来,每个从事文学研究的好的学者,都应该在心中或口头有一部自己的文学史。”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认为,《中国文学史》简单的寥寥数语,详尽的则细细考论,对均衡不甚讲究。“作为学生的课堂笔记,误听、漏记也总是难免。要是拿专著的标准来衡量,会觉得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他认为,但笔录有笔录的好处,老师在课堂上兴到之处,常常会冒出“奇谈妙论”,见性情而有趣味。

在学界看来,该书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好处恰恰在于它活泼、亲切,可以作为导读、助读,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更是直言不讳,现如今,满目都是正襟危坐的文学史,这种有个性的文学史倒是越来越少了。

链接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逝世于台湾。其重要作品包括《国学概论》《国史大钢》《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