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鲁迅没有那抹倔强胡子(2)

2016-03-15 08:10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本报编辑李静历时三年创作,话剧处女作《大先生》三月底首演

19
话剧《大先生》编剧李静。

对话编剧

借鲁迅说对当代中国的感受

问:您是做文化评论出身,创作《大先生》的初衷是什么?

答:从评论转向创作是因为等得太着急了,有许多想说的话舞台上总没有人说,干脆自己来说。创作《大先生》源于导演林兆华邀我写一个关于鲁迅的话剧,我也想借鲁迅的形象说一些自己对当代中国的感受。在中国,鲁迅一直是以“斗士”“导师”等形象出现的,是数代人的语文负担,是被过度谈论而又被误解最深的文学家。我希望剥除层层历史的厚茧,将鲁迅作为有血有肉、复杂而本真的人搬上话剧舞台。最初是想写鲁迅和左联的关系,但在不断修改中发现,他的个人情感和公共关系中都体现了他对自由的看法,就从这些方面入手去写。

问:《大先生》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什么样的历程?

答:创作《大先生》的过程,是鲁迅与我相互附体的过程。他的火与冰、爱与恨、自由与自囚、幽默与严冷、信仰与怀疑、创造与摧毁……时时携雷霆之力,撞击我,撕裂我,引领我,迷醉我。在这个自我至上而又个性匮乏、貌似自由而又各自隔绝的时代,他复杂的性格和情感就是一种丰富的遗产。他独立不倚,更满腔热情。他反对任何化人为奴的哲学,甚至不惜以狂人自命;他也向所有困苦者伸出兄弟之手,如同赤子。

问:王翀将要呈现在舞台上的《大先生》是你想要的鲁迅吗?

答:一个导演对作品的阐释不一定要和作者完全一致重合,他可能强调某些方面,弱化一些方面。他说,“除了鲁迅,皆为傀儡”,但我认为鲁迅和他周围的人都有各自的复杂性。我对他的整体阐释还是很喜欢的,没有重复我的设定,而是给了我一个意外之喜。偶形这种设定就很独特,如果全是真人演戏,可能会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中,而现在这种呈现方式将一些残酷的思想之争、理念之争变得很有游戏感。这种感觉是独属于八零后的,能让观众从中抽离出来,更冷静地去判断。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牛春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