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鲁迅没有那抹倔强胡子

2016-03-15 08:10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本报编辑李静历时三年创作,话剧处女作《大先生》三月底首演

一千个导演大概可以诠释出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可鲁迅,这位中国最知名的文化大家,许多次出现在影视剧中,已经被贴上了某种特别标签。这一次鲁迅即走上话剧舞台,一个评论家和一个八零后先锋导演会怎样解读他呢?

18
演员在现场为大家表演了《大先生》中的一个片段。

3月31日至4月3日,由文学评论家、北京日报编辑李静编剧,王翀导演,赵立新主演的大型话剧《大先生》,将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目、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特邀剧目,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正式上演。3月14日,剧组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展示了剧中精彩片段,并邀请已看过该剧剧本的林荫宇、过士行、解玺璋、孙郁、止庵、黄乔生、杨乾武、史航、杨早等众多专家、学者为这部还未出世的作品“问诊把脉”。

“‘大先生’是一个很家常的名字,是家里人对鲁迅先生的称呼,《大先生》这个剧名让我对这部戏充满期待。以往影视剧里的鲁迅都演得呆板、滞重,希望这次能看到一个更真实的鲁迅……”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的这番话大概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2014年获得“老舍文学奖”的这部作品《大先生》,李静历时3年创作,也确是一部少有的将鲁迅还原成有血有肉、复杂而本真的“人”的作品。剧情从鲁迅临终前的最后时刻展开:当来自天堂的两个影子回收专家快要把鲁迅和他的影子分开的时候,他心中最牵挂的那些人陆续与他相会,他们陷入对话和争执——他法律上的妻子、旧式女人朱安,为他撮合了不幸婚姻的母亲鲁瑞,二弟周作人和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他在《新青年》时期的同事胡适,他后半生的伴侣许广平等……鲁迅的意识停止在对天堂的最后想象中,舞台重新回到了人间的氛围。两位革命青年站在他的遗体面前,发出了慨叹。

作为一个经常解构经典、在舞台呈现上不时给人带来意外之喜的导演,王翀此次展示的《大先生》片段也是出人意料——舞台上除了鲁迅,其他角色都是由人操纵的偶形。王翀说,戏剧舞台的承载能力取决于想象力。面对《大先生》如行云流水般的意识流剧本,他提出了“除了鲁迅,皆为傀儡”的导演构想。他说:“叙事中的‘我’是肉身的鲁迅,讲法治的胡适是兽笼型傀儡,讲情怀的周作人是纸伞傀儡,追逐爱情的许广平是海洋般宽广灵动的傀儡,独裁者则是随意变换身形的蛇傀儡……”为了做好这部内地舞台上极为少见的傀儡戏,他专程和团队前往台湾宜兰寻访“无独有偶”当代偶戏团,学习“偶”的制作和运用,并邀请美术家黄姒为《大先生》设计制作了数个偶形。据悉,到时候演出将在一个12米宽、象征权力的大椅子上进行。

在剧中出演男主角鲁迅的著名演员赵立新,前不久刚刚在热播剧《芈月传》中饰演张仪。影视邀约不断的他,之所以答应接这个戏,最大原因是“李静写出了一个初读极陌生、细思又本该如此的鲁迅”。他说:“这次我回归话剧舞台,和以往不一样,这是一次完全不知道去向何方的旅行。这是我第一次演中国编剧的话剧,我把第一次交给李静,因为我信任她。”赵立新说,这一版鲁迅将不同于以往影视剧中他固有的形象,没有了标志性的直立头发,也没有了那抹倔强的胡子,“因为不想复原一个大家印象里、照片上的鲁迅”。

李静透露,这部剧作最初并不叫《大先生》,为作品最终定下这个涵义深远名字的恰恰是赵立新。“鲁迅叫了几十年,烦了。第一次看陈丹青的书,听说‘大先生’这一称谓,好痛快,好准确。我不要演万水千山的鲁迅,我要演近在咫尺的大先生!”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牛春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