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团的“水”还是挺深的

2016-03-14 09:0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古乐团的“水”还是挺深的

关注事件:启蒙时代造访北京

核心观点:越来越多的欧洲巴洛克乐团造访北京,为数不少的大牌乐团名不副实。

十天前,伦敦享誉世界的古乐团——启蒙时代乐团在指挥家史蒂文·迪瓦恩的率领下,携手曾经几度荣获格莱美大奖的巴洛克男高音伊恩·博斯特里奇,在国家大剧院献上了一台英国巴洛克风格的音乐会。这是启蒙时代第一次造访北京,而博斯特里奇则是第二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唱,上一次是在2014年的春天,他与中国世界级的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菲在这里合作了一场非常特殊的音乐会。因此,这一次接近八成上座率的大剧院音乐厅里有相当比例的观众是慕博斯特里奇的名而来的,自然,更多的人则是冲着启蒙时代而来的,毕竟,他们多年来的唱片才是最好的广告。音乐会的现场相当火爆,人们为博斯特里奇的每一曲而激动和喝彩。

但对我这个从黑胶唱片听到CD,有三十几年巴洛克音乐收藏的古乐迷来讲,却有着巨大的听觉感受的反差。首先是这支乐团的乐手素养参差不齐,导致音乐的和声和走向听上去总是有些混乱的感觉,尤其是小提琴除了首席,其余参与了独奏乐段的人都让人感觉力不从心。而两把大提琴就更加“可笑”,首席用的是没有支脚的巴洛克大提琴,而另一位则用的是有支脚的现代大提琴,仅从用琴来看,这支巴洛克乐团的基因就不够纯正。

再说说如雷贯耳的伊恩·博斯特里奇。因为当时不在北京,我没能看到两年前他与杨雪菲的音乐会,而他的录音我也从未听过,所以,这一次是绝对不容错过的。不过,当他开口唱起泰勒曼的歌剧咏叹调时,我有一种怀疑自己耳朵的感觉,也许是听意大利美声唱法太多了,接受不了英国巴洛克歌剧的声音?在我看来,博斯特里奇的声音毫无训练,就像是一个还挺会唱歌的话剧演员在唱歌剧,所有的发声都在口腔,几乎是“说”出来的,尤其是大音量的地方,美声会用技术来加强声带,尤其是头腔的共鸣,而博斯特里奇只能够靠大声的“喊”,这些都是西方歌唱尤其是在歌剧演出中最忌讳的。

欧洲各支巴洛克乐团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在录音上想要分出个高下还真不容易,可以说都相当精致,收藏者大多都像“上瘾”一样无以自拔,我也算是“中毒”较深的一个。所以,当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欧洲巴洛克乐团造访北京,你会发现为数不少的大牌乐团名不副实。

我有幸在七八年前结识了一位专门演出巴洛克歌剧的英国指挥伊恩·佩奇,他曾把一部仅剩咏叹调部分谱子的巴洛克歌剧成功搬上了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舞台,最终大受好评。我把我听唱片与现场的巨大落差向伊恩·佩奇讨教,他告诉我:在伦敦,知名的巴洛克乐团虽然很多,但真正可以供乐团使用的能演奏巴洛克乐器的乐手也就是百十号人,而这其中最优秀的就更是少儿又少。巴洛克乐团与乐手们的关系相当松散,谁有演出就在这百十号人当中询问谁有档期,所以用的都是同一拨人,乐团的风格全在指挥的不同。至于录音,当然是要选最好的乐手了,而平时的演出尤其是一个时间较长的巡演,能找到谁加盟,就要看运气了。

听完伊恩·佩奇的话,不免有些泄气,不过时间长了伊恩·佩奇的话也就淡忘了,更何况还有去年来大剧院的意大利黄金苹果古乐团和德国弗赖堡古乐团那种超级精彩的巴洛克乐团让你一而再地“中毒”……但当你浑身不自在、坐立不安地听着“启蒙时代”时,伊恩·佩奇的话就又冒出来了……古乐这个“水”还是挺深的呢!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