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是种“病”?(2)

2016-03-07 09:18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向迪士尼学什么

细到最细处

每晚,清洁人员都要用软管放水冲洗路面,标准是一颗小沙砾都不准有,以防幼儿摔倒时擦伤

迪士尼偌大的乐园,细节不穿帮,依赖的就是管理,并且是十分精细化的细节管理。以东京迪士尼乐园为例,说几个微妙的细节。

东京迪士尼只有一个入口,因为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了迪士尼的故事,同一个入口有利于说同一个故事。迪士尼为了保卫自己的故事,规定不同的园区有不同的主题,彼此不能“串门”。穿着某一主题服装的员工,不能随意出现在别的园区,买卖东西都不行。

迪士尼有一套严格的员工管理制度。每位员工都会领到一本手册。据说手册项目多达400条。其中一些细节到了苛刻的地步。比如,说“欢迎光临”的时候,一定要看着客人的眼睛。迪士尼还鼓励员工即兴台词。员工服务七成遵循手册,三成即兴发挥。

乐园里几乎看不见食品配送车。迪士尼乐园认为,建筑物、树木、长椅、垃圾箱,都是这场梦幻大秀的道具,不允许食品配送、服装变装这类事情发生在游客眼皮底下。

那怎么办呢?东京迪士尼在地下挖了3条地道,高3米、宽6米、长三四百米,员工通过它们搬运食品和道具。甚至,他们把卖东西、捡垃圾、引导车辆等各种工作都看成是表演秀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迪士尼乐园舞台上的人物。

你也不太可能在乐园里看见垃圾。垃圾桶是看不见内部的样式。每晚,清洁人员都要用软管放水冲洗路面,标准是一颗小沙砾都不准有,以防幼儿摔倒时擦伤。

清洁人员数量在顶峰时达到500人以上。他们每5人组成一个小组,每15分钟清理一遍垃圾,每两小时休息15分钟。如果遇到拿着爆米花的小孩,清洁员会跟在后面若即若离,一旦爆米花落地,就立刻捡起来收走。

迪士尼是种“病”?

每一张迪士尼规划图的背后,都是它对一座城市空间的重新理解。上海能从迪士尼的空间设计里吸收什么,或是规避什么,同样值得考量

关于要不要学迪士尼,美国城市还经历过一段曲折。

最初,美国人惊讶地发现,在迪士尼的世界,游客们遵守秩序、彼此信任,还能改掉平时生活中的恶习,忽然变得文明。有人说,迪士尼像精心设计的“现代乌托邦”,让人感觉完美、舒适,创造出了一个理想空间。那么这个理想空间是怎样形成的?是否可以给城市空间规划带来启发?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大型城市与人类学研讨会上,几乎每次都有5篇以上的学术论文与迪士尼相关。学者们发现奥妙在于,迪士尼通过“视觉文化”的空间布置,让人们愿意服从有人情味的协调。

它的视觉策略有两点。一个是“视觉统一”,统一的服装、统一的服务、统一的舞台风格,把人们凝聚在一起,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迪士尼世界有自己的规则、词汇、临时通货,有自己的保安、清洁工,他们穿着特有的制服,管理的区域看起来安全和清洁,游客们情不自禁地会想:“我还在乐园里,在这里寻求快乐,所以我需要遵守乐园的规则。”

另一个策略是“视觉消失”。垃圾清运、房屋维修、推推挤挤等所有不舒服的事情,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游客们只看到精心挑选的视觉符号。比如,内部的交通系统、户外的照明、街头的建筑,就连一草一木,都美观而富有想象力。迪士尼告诉大家,“每一个场所都是景点”。

这些范本,后来为象征经济提供了无穷灵感。

模仿迪士尼的策略,居民社区佛罗里达州滨海城诞生了。纽约的南街海港购物中心、加拿大的埃德蒙顿购物中心,纷纷学习让消费空间变成“迪士尼乐园”。日本的阿什利度假区,规划了宾馆客房、餐馆、花园、马厩、直升机停机坪和房子,同样被认为是受到了迪士尼的启发。纽约市的商业区,开始学会如何设置障碍物,如何安排公众坐在哪里以及怎么坐,来保证公共安全。无数商业中心、居民社区、公共广场、艺术馆,都在向迪士尼的空间策略靠拢。

但是当纽约真的快要做到视觉一致、社会有序时,有人站出来攻击这是患上了“迪士尼病”,得改。

此后,城市规划出现了方向性逆转。如著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雅各布斯认为,美国的大城市太注重整齐的规划、有序的安排、统一的标准,这样会抹杀文化的多样性,抹杀城市自发的原生态。到了21世纪,城市空间规划不约而同,都在崇尚“密集的小尺度”,设计师们反复提及窄街道的韵味、老建筑的历史、小空间里驻足交流的人群。

可以说,每一张迪士尼规划图的背后,都是它对一座城市空间的重新理解。上海能从迪士尼的空间设计里吸收什么、不吸收什么,同样值得考量。

城市区域之间的大洗牌

有人预测,中国的主题乐园“每年至少有1亿人次游园的潜力尚未开发”。未来的3至5年,中国主题乐园之争将愈演愈烈

迪士尼在美国本土已进入衰退期。世界主题公园权威研究机构TEA与AECOM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迪士尼2014年全球接待人次仅仅上升了1.3%。它的老对手们也没好到哪里去。六旗集团下降1.8%,雪松会娱乐公司下降0.9%,美国海洋世界娱乐集团下降4.3%。

如果要问,哪些主题乐园接待量在上升,无疑集中在中国:宋城集团上升103.6%、长隆集团上升59.9%。中国游客的增长率,是全球增长率的7倍有余。也难怪迪士尼、环球影城、派拉蒙、六旗、乐高等,都纷纷进军中国市场。而我们自己,万达、长隆、金茂、华侨城、华强等企业也不甘落后。大家在中国市场看到了主题乐园的新希望。

面对这片厮杀的红海,各品牌在创新上动足了脑筋。

上海交大海外学院副院长谷来丰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产生了“奇思妙想”。他认为,硅谷的种种创新发明,如果放几个在主题乐园里,将非常吸引人。

比如,未来的主题乐园,服务员、清洁工是机器人,餐饮由机器人烹饪。机器宠物狗神出鬼没,打扮成UFO的无人机在天空飞翔,派送大礼包。一些创新发明,也可以拿个样品放在乐园供游客们玩。

无独有偶的是,国内还真有人想这么干。

据悉,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正打算结合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推出首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游乐项目。这是他们拜访美国、日本、韩国的同业之后,想出的创新突破口。

主题乐园这个伴随中国经济崛起、城市化发展的庞然大物,背后涉及大量的智力、财力、人力、物力。从设计、开发到生产,从景点布局、项目管理到空间衔接,都会成为所在区域的一张名片。

有人预测,中国的主题乐园“每年至少有1亿人次游园的潜力尚未开发”。未来的3至5年,中国主题乐园之争将愈演愈烈,这些“巨人”做得好还是坏,都将在城市区域之间引发一次大“洗牌”。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龚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