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是种“病”?

2016-03-07 09:18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向迪士尼学什么

2016年,随着上海迪士尼乐园即将开园,中国的主题乐园板块几乎成为沙场。正统血脉的旅游企业、草根的土豪地产商、城市文化投资公司、农场酒庄……各路人马都试图在旅游地产的新江湖里大显身手。

然而主题乐园不仅仅具有商业价值。它像是一个“庞然大物”,它的好与坏,带给一片区域、乃至一座城市的影响,更是经年累月、难以估量。当迪士尼落地上海,我们究竟能从它的经验里学到什么,或是规避什么,从而为我们的城市生长提供新动力?

乐园之思

我们尤其需要进行甄别,乐园的建造者所图为何——他们究竟是想借乐园之名,抬高周边房价,圈钱圈地卖房子后就不管乐园死活了;还是真心想要花心思,长期经营好一家品牌乐园?

在主题乐园里,重要的内在逻辑是讲好故事。资料照片

学会讲故事

表面上看,成功者可能是用了某些元素,我们把元素复制过来,依葫芦画瓢,说不定自己一样也能成功,但往往最核心的“内在逻辑”却没有学到手

卓执中所在的美国卓越设计集团,一直为全球的主题乐园做规划设计。作为集团总设计师,他发现,迪士尼乐园从停车场到游乐设施、人物角色都是故事。

比如过山车,并不是傻傻坐上去就开动了。迪士尼的“过山车”是这样做的:

这里是“灰熊谷”,模仿的是曾经加州寻金潮的繁华。在煤油灯摇曳的灯光下,你能看到尘封的锯木厂、首席地质学家凌乱的工作室。神秘的矿车正在等你。

矿车带你来回穿梭整个山谷。它驶入漆黑的山洞,路上你会遇到一个可爱的灰熊家庭。突然,矿车毫无预警地改变轨道,原来灰熊爸爸利用轨道转换器在瘙背。矿车不断加速,快到达山顶时,忽然缆索断裂,令矿车急速倒坠。在昏暗的山洞中,矿车跌跌撞撞倒退,竟来到一个爆炸矿洞中。熊妈妈和熊宝宝不怕危险,正在一步步接近炸药。你的心提到了喉咙。

你的视角和情感,几乎跟着故事在走。这样的玩法,比单纯的过山车更梦幻,也更让人回味无穷。

卓执中说,他曾经碰到过一些中国团队,去国外知名的主题乐园取经,但大部分人只是“外行看热闹”。只看到人家有过山车、海盗船、摩天轮,游客们欢声笑语很开心,随后回到中国就简单复制,把过山车、海盗船、摩天轮之类堆放在自家的乐园里。

他们并不懂得,为什么这里要做过山车,那里要做海盗船。游乐设施只是硬件,并不是与游客情感关联的主因。真正“内行的门道”,老外们不会掏心掏肺讲出来。设施的每一步设计、每一个细节,就连设施附近的一草一木,都是环环相扣,为一个故事主题服务的。游客们玩的不只是刺激,更是进入到一个故事的世界,实现动画电影里的梦。把游客心中的梦想变成现实,才能吸引人反复来玩。

宽泛地说,所有优秀的大众文化体验,都离不开“讲故事”这个宗旨。表面上看,成功者可能是用了某些元素,我们把元素复制过来,依葫芦画瓢,说不定自己一样也能成功,但往往最核心的“内在逻辑”却没有学到手。在主题乐园里,这个重要的内在逻辑就是讲好故事。

初衷是为了快乐

对于一个地方、一座城市而言,占据相当大一块面积的主题乐园如果长期形同鸡肋,成为横亘在城市里的屏障,这对城市会造成怎样的掣肘

1927年,华特·迪士尼坐在通往好莱坞的火车上。无聊之余,随手涂涂画画,诞生了“米老鼠”这个形象。此后,“米老鼠”在动画上屡创佳绩,但是当华特想打造一座“米老鼠乐园”时,却遭受接连不断的挫折。

米老鼠乐园,也就是后来的迪士尼乐园,并没有一开始就大获成功。迪士尼乐园的发家史,充满挫折坎坷。开园第一天,本来对媒体夸下海口的华特没想到,敲敲打打及油漆工作一直持续到开幕仪式前一分钟。开园当天,黄牛假票泛滥;许多设施未尽完善;当地工人罢工,所有饮水机无法使用,地上柏油未干……在华特的生涯中,他第一次让很多孩子大失所望了。

主题乐园是一个很大的投资项目,短期难以回报。一旦亏损,足以导致一家公司破产。但是华特没有退缩,他一直坚持下来,不为所动。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动机不完全是为了赚钱。

华特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女儿。他女儿小时候,总是吵着要爸爸坐在长椅上,为她讲新奇有趣的故事。于是华特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建造一个家庭式的乐园?这样,每位家庭成员都能共享一段欢乐时光。

也就是说,迪士尼乐园后来能成为“全世界最快乐的地方”,是因为华特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孩子。他想为孩子营造一个欢乐世界,而不纯粹是为了钱。

当时间进入2015年,中国主题乐园建设此起彼伏,硝烟四起。然而,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卓执中认为,中国许多主题乐园的体验不好,其实从动机上就能解释一切。管理层自己并不十分了解,什么是主题乐园,对乐园也没有太多感情,只不过这个领域现在很热,能拉动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巨大。投资乐园和投资房产,对他们而言没有太多不同。所有行为,都是从怎样快速赚钱出发,而不是从游客视角,琢磨怎样好玩。

我们的鲜明特征是:新开业的乐园备受追捧,原来的乐园入园率下降,回头客较少。游客们的心理大多是这样:新的乐园没去过,那就去见识一下,玩过一次后,就再也不来了。

“幸运”的是,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即便全中国人都只去玩一次,也足够支撑一段时间。然而人口毕竟是有上限的。三五年后,这些主题乐园又该怎么办?对于一个地方、一座城市而言,占据相当大一块面积的主题乐园如果长期形同鸡肋,成为横亘在城市里的屏障,这对城市会造成怎样的掣肘?

可以预计,当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张,上海附近打造本土乐园品牌的资本,势必蠢蠢欲动,酝酿着多样的乐园方案。

一家主题乐园的开工,需要慎之又慎,不能盲目乐观。我们尤其需要进行甄别,乐园的建造者所图为何——他们究竟是想借乐园之名,抬高周边房价,圈钱圈地卖房子后就不管乐园死活了;还是真心想要花心思,长期经营好一家品牌乐园?

不是房地产开发

一个不变的宗旨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诚意、花心思,粗制滥造、挂羊头卖狗肉,总归难长久

如果乐园美轮美奂,但是抬头一看,周围都是高大丑陋的建筑,游客们立马就会“出戏”。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梦境,以假乱真,迪士尼乐园十分重视周围的景观。

最早,迪士尼乐园也没有意识到周边环境的重要。等到发现周边都被丑陋建筑占领时,乐园的体验已经变差,再改也来不及了。

卓执中介绍,1971年造的奥兰多迪士尼乐园开始学聪明,采取两种手段。一是造园之前,就买入周边地皮,提前把周围环境握在自己手里。还有是与当地政府谈判,提前约定好,乐园周边多少范围内的面积,不能胡改乱建。东京迪士尼乐园做得更绝,直接用景观和植物围住了园区,园内看不见外部建筑。为此,东京迪士尼建设之初就买了大概30万棵树。

在一些中国商家看来,这样做有点不可思议。不仅需要额外付出,而且白白把抬高的周边房价闲置了。但迪士尼的经营理念十分明确,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世外桃源”,但凡有可能打破“梦境”的东西,统统不能出现。

但地产模式在中国市场很吃香。典型代表如华侨城、长隆、常州恐龙园等。毕竟房地产可以快速弥补现金流。现在圈地数百上千亩的主题乐园,绝大多数走的都是地产路线。

另一种是走演艺模式。典型代表如宋城,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表演“宋城千古情”。后来,“三亚千古情”、“丽江千古情”都冒了出来。其实迪士尼乐园也有许多表演项目,演员们受过专业培训,表演的角色惟妙惟肖,一直深受孩子们喜欢。而中国有些主题乐园的演出,看到一半你会忽然发现,古装美女的脚上居然还穿着一双球鞋。许多细节,分分秒秒穿帮。

一个不变的宗旨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诚意、花心思,粗制滥造、挂羊头卖狗肉,总归难长久。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龚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