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艰难拓路 喜剧片火中有虚(2)

2016-03-04 12:55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15年电影盘点

法治元素帮文艺片找到市场

2015年,有几部包含法治元素的文艺片,都得到了不错的票房回报,如《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十二公民》《一个勺子》等。

这些影片,是受电影市场迅速扩张、观众对类型电影消费需求增加的影响而出现的。影片用商业手段为作品增添了不少观赏性,对社会与人性的思索也到达了一个深度,同时,对法治元素的良好运用,也照亮了故事核心,让观众在欣赏到好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法治力量的影响力。

以往法治主题的电影,在表现形式上趋于单一化,正面人物偏于“高大上”,在亲和力、可信性方面有所缺乏,也因为这些电影过于强调绝对的“正面性”,让这些电影因为不接地气而缺乏观众。但这两年以黑马姿态闯入市场的罪案电影,如《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等,对法治人物进行了全新的塑造,对法治观念进行了客观解读,法治元素让这些电影变得好看了。

在《烈日灼心》中,段奕宏饰演一位基层派出所的警长,在办案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所欣赏的一名协警,居然是多年前涉嫌杀人的嫌疑犯。邓超饰演的协警,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自豪于能够参与维护地方治安,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多年前的罪错行为而惶惶不安。警长与协警,表面的兄弟,内里的敌人,这种戏剧设置,让电影故事充满张力。电影最后,协警被执行死刑,段奕宏在法治与情感面前,选择了捍卫前者,但协警在生命后期所体现的赎罪精神,也拥有了人性之光。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警察抓杀人犯的电影,它更多在考量人对规则与制度的遵守所要坚守的底线与尺度。

《解救吾先生》根据多年前一起真实发生的绑架案改编,刘烨饰演的刑警队长在接到报案后,与绑匪展开了紧张的智慧与心理较量,在绑匪打算提前撕票之前踹门而入,成功解救了被绑架的明星。电影中有多位警察角色,他们站在绑匪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掌握绑匪心理动向,在极短时间内解决掉了一个有可能造成很大社会影响的绑架案。电影没有采取以往的主旋律手段来表现警察,而是采取写实的手法,把警察办案的真实一面展现了出来。电影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噱头制造上,而是通过故事载体,对外传递了法治的意义,客观上产生了良好的普法效应。

罪案电影是好莱坞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在长期的创作与市场摸索中,好莱坞寻找到了这类电影的核心价值观——保卫普通人利益,捍卫城市正常秩序,保护正常人性温度。中国罪案电影在这两年刚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并且一出手就有独特的本土色彩,这是特别值得高兴的事,从观众与市场反应来看,这几部优秀电影的高票房和好口碑,也表明融入法治元素的国产类型电影,在叙事上拥有了自己的规律,在价值观形成方面,也有了经得起琢磨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核心。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