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艰难拓路 喜剧片火中有虚

2016-03-04 12:55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15年电影盘点

2015年,电影是整个文化产业中最大的亮点。票房继续高速增长,影片更加类型化,单片过10亿元票房影片频出,社交媒体上电影往往会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仿佛又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方都对电影寄予了厚望,电影再次以它独有的标签产品特征,镶嵌进我们的精神与生活。

174090
电影《解救吾先生》剧照

票房过440亿元具有积极意义

2015年全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40亿元。2005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20亿元。对比之下,电影市场的增长速度惊人。

政策层面,中央三度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电影是诸多娱乐产品中,产业化速度最快的类型,政府鼓励发展电影产业的态度鲜明;市场层面,院线建设、银幕数量、资本参与、电商助推,使得电影市场得以膨胀式发展,票房数字的飙升,是市场堆积效应的结果;文化层面,电影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线下社交载体,已经渗透进大众的生活方式,同时,观众期望从优质国产片当中寻求文化自豪感,这是促使国产片在票房数字上不断战胜进口片的重要因素。

440亿元的确是个大数字,但仔细观察这个数字又有一些不满足。

这种不满足主要体现于两点。其一,进口电影仍然接近整体电影票房的一半。虽然每年的电影市场票房年报都会兴高采烈地宣布,国产片又一次险胜进口片,但如果敞开让进口片进来与国产片进行竞争,国产片目前肯定不是对手。

这也是第二个不满足产生的源头——质量。是的,国产片的确在今年票房前十名中占六席,《捉妖记》还“干”掉了《速度与激情7》,成为票房第一,但后来大家也发出了“就算夺得票房第一又怎样”的感慨。仅就质量对比而言,国产片在整体质量上仍弱于进口片。在这样的状况下,强调票房而非强调质量,多少都有点报喜不报忧的感觉。

票房超过440亿元,也不能仅仅看到忧患,该庆祝的还是要庆祝。票房数字有它积极意义的一面。首先,它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以电影为核心延展的文娱产业链将会创造更多的绿色GDP。其次,票房数字的激增将会带来持续的中国观众支持国产片最有力的方式,就是为一部哪怕只有一两个亮点的国产片买票,为制作者和创作者解决后顾之忧。而创作者与制作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茫然之后,也隐约摸到了属于国产电影的发展之路,一旦中国电影与中国观众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共鸣,440亿元票房也会很快成为一个被碾压的数字。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