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类奖项:依旧充满短视与偏见
奥斯卡金像奖热爱浮于表面的外化表演,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们看不上阿尔·帕西诺对一代教父的精湛演绎,非要把他逼去演瞎子,才愿意认可他。去年奥斯卡让两位饰演渐冻人角色的演员分别称帝称后,几乎是这一倾向登峰造极的体现。上届影帝埃迪·雷德梅恩在这届奥斯卡中凭借对史上第一位变性人的演绎,再度拿到提名,如果他去年没拿到小金人,这届奥斯卡影帝大概就不会有小李子什么事了。
与雷德梅恩和朱丽安·摩尔相比,小李子走的是另外一个获奖捷径:卖惨路线。近年来,小李子演技的缺乏突破已是尽人皆知,英俊少年的翩翩风度已被时光磨灭,而皱眉、苦笑与嘶吼的表演三板斧,也让人有些审美疲劳。既然无法突破演技瓶颈,在戏内为观众诠释一个精彩角色,那么在戏外为观众提供一个精彩故事,也未尝不是获得认可的另一种方式。在为《荒野猎人》做宣传的整个过程中,小李子和影片导演伊纳里图都在极力渲染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遭遇的恶劣条件和种种困难,这无疑博得了不少同情分,以至于我们甚至会忘记,片中袭击小李子的那头灰熊其实是由电脑特技合成,而小李子身上的千疮百孔,也更多要归功于化妆部门的努力。
无论如何,小李子确实为《荒野猎人》付出了很多。他在片中趟冷水,爬雪地,吃牛肝,钻马皮,从头到尾,我们在电影中见证的几乎不是一次表演,而是小李子完成的一次铁人三项竞赛。单凭自己的努力,小李子就配得上这尊小金人。然而对电影本身的评判呢?这似乎是大多数人都忘记了的事情。与小李子的表演风格一样,伊纳里图的导演风格也偏于外化,面子做足,里子欠奉,不擅长挖掘人物情感和微妙人性。而这些缺陷,不应当被影片的获奖所掩盖,因为奥斯卡虽是一场竞赛,但我们对电影的评判却不应是谁吃苦最多,谁就该获得更多肯定。
另一个值得商榷的选择,在于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归属。由于《卡罗尔》的鲁妮·玛拉和《丹麦女孩》的艾丽西娅·维坎德都是为了提高得奖概率,以女主戏份接受女配提名,所以这一奖项的竞争,在今年就格外激烈。由于维坎德和玛拉的表现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因此奥斯卡投票者的选择,就能鲜明地体现出好莱坞的文化风向。再一次地,奥斯卡做出了保守选择:他们接纳了在LGBT题材电影中饰演异性恋人物的前者,拒斥了在同性题材电影中饰演同性恋人物的后者,即便维坎德的履历与人气都远远逊于玛拉。也许这样的选择透露着好莱坞对玛拉的更大期待,但仅从现在而言,对性别与性向的偏见仍然占了上风。
每一年,我们都会对奥斯卡倾注很多目光;每一年,奥斯卡的颁奖结果都或多或少会让我们失望。其实我们对它的失望程度,完全与我们对它的期待成正比。我们需要再度重申,奥斯卡并不是评判年度电影优劣的标准,而是美国电影工业对从业者年度战果的一次自我表彰。如果看清这一事实,我们就能更好地接受它的结果,而不是被好莱坞的宣传与营销所障目,丧失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