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3)

2016-02-26 09:04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丰子恺传记、全集、译作集成出版热门

110226_p34_b
丰子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儿童相”表达成年观察者的感受

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本身的真相

从古诗新画转而将画笔投向真实的人间世相,是从孩童身上得到的启示。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逃难。”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孩子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其中一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起,儿童主题在丰子恺的画作中越来越突出。有学者认为,就如古诗新画一样,丰子恺画儿童画的初衷并非为了儿童,也并非出于父亲对孩子的慈爱,而是借助绘画创造了一个通过儿童之眼所看到的世界,记录和表达一位成年观察者的感受和意见。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他相信,“儿童的清白的世界”具有无限的创作潜力和道德的诚信:“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的意识令丰子恺的创作发生了转向,对生活主题的关注,逐渐超过对传统诗句的表现。

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有人认为,时至今日,丰子恺的抒情漫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人们细细品读。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