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我最希望得到的评价是被别人忽略(2)

2016-02-16 09:5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我最希望得到的评价是被别人忽略

7.据你的了解,国外对中国纪录片的认可度是怎样的?

答:纪录片分两种,一种是商业型纪录片,是在公共媒体放映的,给最多观众看的。一种是作者型纪录片,更适合在艺术影院里面放映,不是给普通人看的,而是给有教养、有社会责任的人看的,可能放映一部电影影院里面就四五个人,但这是社会上最有思想的四五个人。

在商业纪录片方面,国外比较认可的是能够让更多的观众看着感兴趣的,能够带动广告的片子,有外国电视台花钱来买的片子是比较得到认可的。比如纪录片《超级工程》,70多个国家向我们买,我觉得这就是做成功了。《舌尖上的中国》也很受外国肯定,目前还保持着销售纪录。在作者纪录片方面,如果哪个国际电影节没有中国的纪录片获奖,会很没面子的。因为中国的社会处在巨变之中,我们国家二十年可能相当于外国两百年的变化。这种社会巨变催生了很多人生的、命运的故事。所以我们的作者类的纪录片几乎在全世界所有的有影响的纪录片节展都是拿大奖。

国内有很多优秀的作者型纪录片导演和作品,比如周浩的《棉花》《大同》,两次蝉联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比如徐童的《算命》等,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作品。而国内成功的商业纪录片却寥寥无几。我们的独立制片人做得很棒,但商业纪录片做得还不够好。我更欣赏作者型的纪录片,但我要做的恰恰是另一种。

8.你介意“《舌尖上的中国》导演”这个标签吗?

答:我非常不介意,只要不叫我美食家就行(笑)。因为毕竟我的职业是做这个的,有作品被别人记住已经很不容易了。我现在也不可能要求别人说:这位是《远在北京的家》的导演。(注:《远在北京的家》是陈晓卿二十年前导演的纪录片。)

9.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答:我一点都不喜欢交朋友。因为我有脸盲症,这是我交朋友最大的障碍。经常有人来一把就把我抱住了,一直不肯松手,我就很费劲地想这家伙到底是谁来着。我是个很封闭的人,真的不怎么喜欢交朋友。我的朋友就“老男人饭局”的那么几个,都是被动结交的。因为他们需要我,没有我,他们就不会点菜。

其实你看 “老男人饭局”的这几个人,有画画的,有做出版的,有淘宝的,我们在工作上没有任何交集,我们在一起吃饭也从来不谈工作。我跟他们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害怕孤独。你要总是一个人就会很孤单,但如果你周围总有人高谈阔论,探讨一些人生的终极问题,就会很不一样。比如,“一只蚊子给你咬了一个包,那你的体重到底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我就想,这个问题真是太玄妙了。而且我也能从这帮朋友中找到一种安全感。

10.生活中你是一个慈父还是严父?儿子成长过程中让你感动或难忘的瞬间?

答:慈父,慈父,没有底线的慈父。儿子成长过程中让我感动、难忘的瞬间非常多,我就举个最近的例子吧。前天我带十六岁的儿子去看《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的话剧,因为他刚读完约翰·斯坦贝克的这本小说。看完剧他说:“我同时感受到了文学和戏剧的味道。”这把我吓了一跳。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懒得动脑筋去想事情。我当时非常感慨,就说晚上还有一场,你要不要看?儿子说要看。我一点都没犹豫就把票给买了,结果我一天都陪他在看话剧。我觉得自己在孩子身上读出了某种气质,而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不懂得想问题呢。而且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真的很不一样,我要去他们学校演讲,他还阻拦我,因为不希望别人知道我是他爸。一位他的老师买了一本我的书,让他找我签名,儿子果断拒绝了,还反问那位老师:为什么要找他签名?

11.生活中你有哪些兴趣爱好?

答:我真的没有任何兴趣爱好。非要说的话,我的兴趣爱好就是睡觉。我希望每天都能多睡一会儿。

12.通常怎样排解负能量?

答:我每天都有负能量。要排解的话就是靠阅读。我在零散的空闲时间随便拿过来一本书就能看进去。

13.喜欢的运动方式?

答:我没有时间。运动对我而言真是太奢侈了。

14.最欣赏自己什么品质?

答:比较能容忍的品质,比如容忍压力、容忍自己不喜欢的观点。我还欣赏自己的一个特点是:永远保持着对自己的怀疑态度。

15.如果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进行隔空对话,你希望是谁?你们会交谈些什么?

答:凡·高。跟他聊一些关于精神病的话题(笑)。

16.最希望得到的评价?

答:我最希望得到的评价是被别人忽略。尤其是“舌尖”之后,我很大的不快乐就是老被别人提及。我以前生活得非常非常愉快,是因为没有人知道我。我只在我生活的圈子里或者工作的圈子里会有人知道。一旦被广为人知、被反复解读之后,人就已经不再真实了。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刘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