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等多部影片保底发行 业内不看好

2016-02-05 15:17 新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传《美人鱼》天价保底 票房达20亿

最近,业内疯传一个消息:周星驰导演、即将于大年初一上映的新片《美人鱼》,被发行方给出了保底“20亿票房”的天价合同。 4日,发行方联瑞影业宣传人员否认了这个说法,笑称“没外界传得这么邪乎”,但她同时也承认,确实签订了保底发行的合约。事实上,“票房保底”这种市场行为,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对于一些业内看好的片子,不少发行方使用这种“商业博弈”的手段,来确保利益最大化。

保底不亏本

一个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周星驰上一部电影也和发行方华谊兄弟签下协议,保底票房为5亿元。这就意味着,就算《西游》的内地最终票房低于5亿,华谊也必须按5亿和投资方结算,而华谊本身除了拿到约为票房5%的发行代理费外,拿不到一分钱票房分账;相反,如果《西游》票房超过5亿,那么华谊不仅可以回收所有的先期投入,还能跟投资方以7:3的比例分账超出部分的票房收益。《西游》的最终票房为12.48亿元,华谊可算是赚得盆满钵满。

记者获悉,早在2年前,保底发行这种形式已经悄悄流行。成龙的《天将雄狮》、宁浩的《心花路放》、韩寒的《后会无期》、冯小刚刚刚开机的新片《我叫李雪莲》,以及周星驰这次的《美人鱼》都采用了保底发行,这让投资方在电影还没上映,乃至还没开拍前,就已经收回了成本。

专家不看好

据万达影业的某位高层透露,一般来说,目前保底发行的片子都是名导作品,而且基本票房都超出预期,发行方赚钱的几率很大。但他也表示,对于万达这种比较“牛气”的发行方来说,从来不提“保底发行”这回事,“我们都是和投资方风险共担,卖多少是多少。”

不少业内人士也并不看好“保底发行”这样的手段,他们认为电影市场是有自身规律的。如今外片份额放开,观众的眼界开阔了,口味也随之挑剔起来,除非这部影片有过硬的质量,不然就算导演、明星人气再高,也不一定能保障票房。比如姜文的《一步之遥》就是如此。对于《美人鱼》所传的“20亿保底”,不少院线经理也频频摇头,因为去年春节档没有一部影片票房破10亿。“除非《美人鱼》也像《捉妖记》那样进行长线放映,不然想在7天长假里把票房推得那么高,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资深市场人士徐女士说。

市场不规范

中国影协电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曾经面对媒体承认,保底发行其实是市场不规范的表现,因为这种方式是把电影当成理财产品这样的金融手段来营销。随着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影视公司开始觊觎电影这块大蛋糕,诸多热钱涌入电影行业,使其产生经济泡沫。据刘浩东分析,中国的电影产业还没好莱坞那么大,以一年四五百亿票房来计算,这样的泡沫至少会持续三年。

此外,“票房保底”也容易令尚不成熟的电影市场出现商业上的不道德行为,例如发行方可能会自行买如首日或者首周末的票房,造成票房虚高、排片率高的假象来误导观众;或者雇佣水军去朋友圈和微博刷屏,用假口碑吸引不明真相的影迷。此外,片方、电商也可能会因为利益,主动操纵影片的首周排片场次和票房。因而,一旦相关出台了规范影市的政策和条例,保底发行可能就会销声匿迹。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