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画猴的时候 其实是在画自己 (3)

2016-02-02 10:0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人类画猴的时候 其实是在画自己

在民国之后,不少画家也喜爱猿猴题材,张大千不仅自己养猿猴,还收藏很多易元吉的作品,他自己有幅工笔重彩的猿猴题材作品为《榭树双猿图》;受日本画风影响的岭南画派画家高奇峰,兼中西画法,以水墨渲染描绘猿猴形象;画家齐白石笔下的猴颇具人之灵性,在笔墨中也增加了不少风趣诙谐的色彩。另外,还有赵少昂、刘奎龄、刘继卣等,均有表现过猴子题材的画作。

“猴”的形象演化到当代,已经被万千观众所熟知,从1941年的动画片《铁扇公主》中在银幕上第一次出现孙悟空的形象,到1960年《三打白骨精》中六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再到家喻户晓的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孙悟空,这些”猴“的形象已经成为老百姓心中的艺术经典。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更是一部集美术、动画、视听于一体的创作巨制。

现代高科技媒材的发展,对于猴的形象也有了更多阐释的角度,对比中国绘画传统水墨中各种猴子的形象,当下银幕上的“大圣”似乎更是东方符号的提炼与再现。

事实上,画家们对于猴的描绘和表现,更多的是对于人类自身的关照,不管传统水墨中安置于山水之间、戴月丛林中的猿猴,抑或是当今影像艺术中活灵活现的王者,猴形象的描写早不是单纯的对于一个物种的表达,而是对人类本身生存状态的刻画。或是个人抱负的寄托,或是对于某种精神的追寻,或是压制在山下五百年后挣脱山石禁闭,重新抖擞精神的坚韧,兼具佛的智慧与人的温情。人们对猴子的形象寄予了太多的含义,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只猴子,一位大圣,有天性中的赖皮任性,有放肆不羁种种恶意,亦有温厚的依赖和忠诚的追随,背负爱、正义和梦想。

大圣,也是我们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陈青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