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画猴的时候 其实是在画自己 (2)

2016-02-02 10:0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人类画猴的时候 其实是在画自己

14

南宋的画僧法常也擅画猿猴,《松猿图》便是他颇具特点的作品,《松猿图》与《鹤图》、《观音图》一并为三联立轴,现都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松猿图》中可以看出法常用苍劲老辣的笔法画出松树粗糙的质感和疏简荒寒的意境,松树上大猿猴怀抱着小猿猴坐在树杈间,笔墨简淡,格调静穆素雅,两只黑黝黝、毛茸茸的猿猴出现在山谷间清幽超然的环境中,有极强的禅宗意味。在禅宗思想中往往将猿定义为妄心的象征,又加之法常僧人的独特身份,使笔下的猿猴增添了几分禅门意趣。

到了明清以后,以猴为形象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猴”与“侯”是谐音,因此很多作品借谐音来寓意,例如将猴子、蜜蜂和马画在一起,取“马上封侯”之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画家沈铨的《蜂猴图》,将猴与蜂画在山涧清泉之中,便取此义。还有画一只猴子背着另一只幼猴,为“辈辈封侯”;画一只猴子身后背着五只幼猴,取意“五子登科猴”。

这样寄托着美好寓意的画作不仅出现在宫廷绘画,并且大量出现在民间年画中。《齐民要术》中有“常系猕猴于马坊, 令马不畏避恶, 消百病也”,此处与《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敕封弼马温有联系,“弼马温”谐音“避马瘟”,因此百姓将猿猴的形象置于马厩或拴马桩上,有保护牲畜免受瘟病之灾的心理。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农村的炕头上都雕有石猴,意为保护小孩子的“护娃猴”,以及雕刻的石猴意为“好时候”,在民间雕刻作品中常有出现。除此之外,河北武强清代年画中有猴、鹿、蜂、凤这四种动物同时出现的场景,谐音“爵禄封侯”。 此外还有“封侯挂印”、“ 白猿献寿”等美好吉利的象征含义。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陈青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