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学良后期的照片中,身边除了赵四小姐,最多出现的是一个略有谢顶,文质彬彬的人,他就是“张学良将军招待所”所长,负责看管少帅的军统大特务刘乙光。1982年,当刘乙光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人们忽然发现,这位林彪的黄埔同学,一生似乎只干了一件事——陪伴张学良度过三十年的幽禁岁月。
在军统老特务张严佛眼里,他奸诈狡猾,凶狠毒辣,是折磨张学良的鹰隼。
在大将黄克诚的回忆中,他慷慨豪爽,义薄云天,甚至差一点儿加入了红军。
他到底是什么人?当我们搜寻刘乙光,张学良被囚期间伴随他时间最长的那位“大看守”的真实面目时,似乎会感受到,在历史的冷酷之外,有时还会赋予这个世界一丝温情。
刘乙光、赵一荻、张学良、莫德惠合影(从左至右)
恩情 刘乙光是张学良的救命恩人
张学良晚年说:“刘乙光是我的仇人,也是我的恩人。仇人是他看管我,恩人是他救了我的命。”
刘乙光什么时候救过张学良呢?
雪窦寺,位于浙江奉化溪口,是张学良失去自由后,第一个软禁之地。1937年初,张学良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奉化溪口,幽禁在雪窦寺。不久,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也来到溪口陪伴他。刺杀,就在此时发生。
行刺者,是蒋介石的堂侄媳袁静枝,她在建国后担任宁波市政协委员期间,曾详细回忆自己刺杀张学良的前因后果。
袁静枝为何要刺杀张学良呢?因为其夫蒋孝先是蒋介石身边宪兵第三团团长, 1936年西安事变中因曾指挥宪兵抵抗遭东北军逮捕击毙,故她一直将张学良视为仇人。从袁静枝自己的讲述和此后各方的反应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她自发的行动。
张学良到达雪窦山之后,袁静枝也寻踪而来。她曾有两次刺杀张学良的机会,第一次是在雪窦寺大雄宝殿,因仓促相遇未及动手;第二次则是利用了张学良每天与于凤至外出散步的机会,于妙高台枪击了张学良。
袁静枝毕竟是一未经军事训练的知识女性,故第一枪并未命中。就在她准备打第二枪的时候,负责看守张学良的刘乙光已经朝枪响处扑去。张学良和于凤至则急忙蹲下隐蔽,吃惊地望着袁静枝被刘乙光抓住,扭了出来,而袁静枝依然拼命挣扎,试图反抗。这时,于凤至拿出了“大姐”的勇气,毅然站在了张学良的面前,对袁静枝道:“我是汉卿的妻子,如果你一定要认定汉卿是你的杀夫仇人,那就让我代他一死。”
这一举动让袁静枝和张学良都感佩不已。袁静枝因此怅然下山,张学良亦未令人拦阻。后来蒋介石给了袁静枝一笔钱,意在息事宁人,此事遂罢。
张学良亲口回忆刘乙光救自己并不仅仅这一次。
1941年5月,张学良在贵州桐梓龙岗山幽禁地感到腹痛,虽服药而无效。当晚疼痛加剧,经随行医生检验确认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此时的少帅早已风光不再,人人都知道蒋介石是深恨张学良,决心将他长期幽禁了,而且管束极其严格,无命令将其带离幽禁地有掉脑袋的风险。但刘乙光承担了责任,在不及向重庆请示的情况下,将张学良急送已迁到贵阳的中央医院,由院长沈克飞亲自主刀进行了手术。沈克飞回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入院时张学良的阑尾已经穿孔并引发腹膜脓肿(后张因此作了第二次手术,并在贵阳住院数月),手术进行了两个小时,挽救了张学良的生命。因为这件事,张学良很感激刘乙光,曾对人说:“若刘乙光按部就班地请求待命,拖延了住院手术时间,那就不堪设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