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雪夜袭蔡州
雪夜助奇袭
极端天气是给有准备的将军们最好的礼物。《资治通鉴·唐纪》就记载了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敌首吴元济大获全胜的个案,这是史上利用天气因素的一次典型奇袭战例。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隐匿父亲死亡的消息,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十月,一向有志于削平藩镇的唐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讨伐吴元济。然而几易其帅,未能奏效。之后再次以名将李晟之子太子詹事李愬为西路唐军统帅,继续讨伐吴元济。
十月初十,李愬看到天气大变,风雪交加,决心利用此时敌军易于放松警戒的时机,搞个奇袭,一举直捣吴元济老巢蔡州。为免走漏风声,他们的行动很机密,部下都不知道其作战意图,只能按照命令在雪地里前进。直到奔向蔡州方向的大道,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
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不少。人人均以为必死无疑,但因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35公里,终于抵达蔡州。近城处有鸡鸭池,李愬令士卒击鸡鸭以掩盖行军声。自从吴少阳的哥哥吴少诚抗拒朝命,唐军已有30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没能发现唐军的行动。四更时,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部将李佑、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并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李佑得手后打开城门,迎纳大唐军。接着,又依法夺下内城。
鸡鸣时分,雪渐渐停了,李愬已经突至吴元济外宅。这时,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说,官军来了。吴元济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接着,又有人报告说,城已陷。吴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他哪里想得到,冰天雪地里,李愬的部队会从天而降。直到吴元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才有惧意,率左右登牙城抗拒。
十二日,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坏,吴元济只得投降。
冰上运动忙
极端天气有利于战争看来不是神话,而极端天气奉送的副产品冰雪,同样也给古人带来冰上乐趣,冰上运动在清代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满清入关之前,天命十年即明熹宗五年(1625年),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寒冷的冬季举行了一次冰上“运动会”。据清代金梁编撰的《满洲老档秘录》中《跑冰戏》一节记载:正月初二日一大早,努尔哈赤亲率王公大臣、福晋和蒙古诸贝勒等来到太子河的冰上,举办了运动会。首先进行的是冰上足球,那时称为“踢形头”。在冰地划界,两队队员脚蹬靰鞡,来往攻守,将用熊皮或猪皮缝制的圆月形绵软物,或以猪膀胱灌鼓为囊,形如今日之足球,踢入所画线中,得分多者为胜;接下来是冰上赛跑,也就是速滑。他们还举行了冰上射箭和武术比赛等项目,获得冠军的奖励银20两,亚军奖励银10两。
大清国建立后,这个来自北方的民族,把冰上运动快速发展起来,他们把冰上综合运动称为“冰嬉”。这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乾隆亲自主撰的《冰嬉赋》就生动地描写了京城“冰嬉”的盛况美景:“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鞋以韦。或底含双齿,使磬冰而人不踣焉。或菌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焉……时而天神,时而佛道,时而骏马,时而鹏鸟。”乾隆由此将“冰嬉”定为清代的“国俗”。
在乾隆皇帝执政时期,举行了一次冰上全运会,这次活动还特邀了外国使者、各少数民族首领参加。这次“冰嬉”活动,冰嬉者由八旗将士和内务府上三旗官兵组成,他们都是一身戎装,表演了当时所有的各类冰上运动项目。
当时的文艺作品显示,冰上运动已经很普及了。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中写道:“冻合琉璃明似镜,万人围看跑冰来。”杨静亭著《都门纪略》中载有的竹枝词“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描写了民间的冰上之戏。而关于花样滑冰也有了明确记载,清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反映了当时花样滑冰已经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