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由
礼品收缩+电商崛起
作为艺术市场里曾经的绝对主角儿,书画无疑遇上了一道难迈的坎儿。“我认识很多年轻画家原先手里有很多订单,画不过来,但最近他们发现进入2016年手里竟然没有订单了。”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尚勇套用最近股市里最火的新词儿,认为艺术市场也正在遭遇危险的“熔断”。据他介绍,不仅很多中小拍卖公司取消了原定的拍卖档期,或者干脆一年都没有拍卖,而且不少画廊和画店主动放弃年末行情,选择歇业。
在他看来,造成如此惨淡行情的一个缘由就是“礼品市场”的完全退出。“以前我们所依赖的‘礼品市场’,在艺术品市场大约占比三分之一。它的衰落,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交易额迅速萎缩。”刘尚勇的这番分析,就很为贾华瑞所认同。据他透露,他曾经一半左右的生意都依靠安徽老家那边人给他的礼品清单,他只需按照上面的名录四处揽画,再交给委托人就有不菲的收益。
这种压力王汉跃同样感受到了。不过,在琉璃厂东街专门经营名家字画的他认为,当下生意不好做与电商的崛起不无关联。五十出头的他不会玩儿电脑,打算趁着这个寒假让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教教自己。让他真正动心的是,同一条街上那些办起了网店、微店的,生意都比他做得好。而且,有几家已经打算撤店省成本。对于有人搬离这个黄金地段,王汉跃认为,活下去比“占坑儿”更重要。
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甘学军对艺术触网很认同,一组数据坚定了他的想法,“这些年不管是千元时代、亿元时代,总体统计下来90%以上的拍品是50万元以下的,平均价位在3万元左右。这对于当下互联网不是难题。”
在行情看涨的马甸邮市,不少商家开始创建网店、微店。“不像书画还有鉴定的拖累,邮币更适合网上交易。”商户黄学涛说,他有近两成的交易都在网上完成。
出路
“老炮儿”培育大众消费
市场冷清至此,是老百姓对艺术品无感吗?“艺术北京”博览会创始人董梦阳的答案是否定的,“去年的‘艺术北京’让我看到了未来。我们的门票100元,比看场电影还要贵出一倍多,但是几万人买票参观,这是一群真正对艺术有需求的人。他们不见得立马买画,但绝对是潜在的艺术消费者。”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也认为,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二十多年来,大众艺术消费始终没有培育起来。在他看来,2015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市场很冷,另一方面老百姓艺术热情高涨,那么多人排队6个多小时,就为了看一眼故宫的《石渠宝笈》展品。“能说大众没有艺术消费的需求吗?有,但是市场不匹配。”他说,现在市场有两个问题:一是有钱想买,但没有好东西;二是有东西,却买不起。“从艺术金融角度看,今后要转向大众消费,不能完全依赖精英消费,依靠少量有钱人是不行的。”
加拿大籍华人收藏家朱绍良主攻宋元绘画,其最著名的藏品当属南宋《御题马远山水册》。他也认为重量级藏家不该成为市场主角,“我们不能总幻想艺术品市场出现更多的‘义渠王’,义渠可以讲义气,收藏家是要真金白银往外掏钱的。”他说,去年他的一个司机手头并没多少钱,却执意花了近两万元在某场艺博会买了件作品,买完以后搁家里还挺高兴的。“这个市场的新人很多,关键看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刘尚勇更是直言不讳,如果整个行业依然按照既有模式经营,就会沦落为徒叹奈何的“老炮儿”。不久前他在南京文交所有个重大发现——那里去年交易额是8000亿元,交易的主要是老百姓玩儿的纪念币、邮币卡等,但参与者极其踊跃,“这种广泛的参与如同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要看他钱少,他是蚂蚁雄兵,积少成多。这远比精英拍卖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