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北京的 (2)

2016-01-19 14:5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北京的

老北京的西瓜摊儿

清代南苑辟有瓜园

乾隆撰联“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

远在明代,南海子(即南苑)中除繁育鸟兽、栽种林木外,还大量种植菜蔬瓜果。到了清代,其种植面积和品种有增无减。从康熙年间开始,苑囿中就辟有瓜园两处,其中西瓜的种植面积最大。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在南苑驻跸时,多次到瓜园里巡视。20多年前还尚存一处瓜园遗迹,位于当时的大兴县红星区太和庄乡屈庄。据传,清康熙年间,曾在此地辟建瓜果园,有一满族屈姓苑户在此世代种植西瓜,供内廷享用。这里产的西瓜以个大皮薄、果肉细嫩、甘美爽口著称,颇受后宫娘娘们的青睐。后经几代繁衍逐渐形成村落,称“屈庄”。

有一年七月初,乾隆皇帝驻跸团河行宫,此时西瓜已上市。一天他与大学士纪晓岚走出行宫,微服私访。君臣二人走了一程,来到一个瓜店前。卖瓜的人一看这二人的打扮和气质,像是个买卖人,便将他们让进店里,随手切了一个西瓜,让二人品尝。当二人吃完后发现都没带银子。乾隆言道:“这瓜不能白吃,送您一副对联如何?”掌柜的并不介意,便取出纸墨。乾隆皇帝提笔写道:“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掌柜的一见,这字写得凝厚稳健,俊逸潇洒,神韵十足,越看越喜欢,随即请人制成匾额悬挂于瓜店门楣之上。此联一挂,便吸引许多路人驻足观赏。这副对联写出瓜店里的西瓜鲜活水灵,使人看后不禁流涎,引得买瓜之人络绎不绝。

慈禧太后对西瓜情有独钟

“西瓜盅”是其夏季最爱吃的一道御膳

清朝帝王多视大兴西瓜为消暑之佳品,慈禧太后更是青睐有加。据说当年庞各庄有一个专为慈禧种植西瓜的园子,由老瓜把式“奉旨种植”。每年的六月西瓜一下地儿,就隔三差五地往宫里送一回。每次都是瓜农赶着马车,太监押车。车上插着一面黄龙旗,一块绣着龙的大苫布把一车的西瓜盖得严严实实。过去皇宫每至夏天,特别是入伏前后,都要从冰窖里取出冰块,拿到皇宫里用于防暑降温。西瓜送进宫里后被暂存在一个四面封闭的殿堂里,里面放置许多冰块,以达到降温的作用。老佛爷想吃西瓜了,就到此提取。为什么要送这么多的西瓜呢?原来这老佛爷吃西瓜忒苛刻,她吃西瓜时只吃瓜瓤中心的那么一点点儿,也就是又沙又甜的那一部分,除此之外,一概不吃,所以供她享用的西瓜一天就要数十个。

“西瓜盅”是慈禧夏季最爱吃的一道御膳,最早叫“一卵双凤”,又称“西瓜双凤”、“瓤西瓜”。其做法是把西瓜瓤儿挖出,然后把切好的火腿、鸡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桃、松子仁、杏仁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水用文火炖一个至一个半时辰。其味清醇鲜美,沁人心脾,尤其是果味浓香,能解油腻,系夏令御膳佳品。据说这制作“西瓜盅”的西瓜,非庞各庄产的西瓜莫属。

老北京人吃西瓜有讲究

先上市的称“水瓜”“水蔓瓜” 后上市的叫“寒瓜”

悠久的西瓜种植历史,使北京人对西瓜情有独钟。每年六月西瓜一上市,城门脸儿、树荫儿下、胡同口儿,大大小小的西瓜摊儿就支上了,那叫卖声抑扬顿挫,自成风韵。清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云:“卖酪人来冷透牙,沿街大块叫西瓜。”旧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水蔓瓜”,后上市的为“寒瓜”。西瓜水头最大,又能利水祛暑,在夏季食来,最能令人胸襟一爽。

老北京人口儿高,吃西瓜也有讲究。一是要精挑细选。早年间讲究吃“黑鬼子”,就是黑皮黄沙瓤的,甜味适口,为瓜中上品。此外还有“大三白”,皮瓤籽皆白色,以及“绿三白”等。最好吃的是庞各庄的“贡瓜”,被称为西瓜中的佳品,味美沙瓤。此外也有外来的,如保定的“花皮瓜”、“锦皮瓜”,山东德州的“枕头皮”等。挑西瓜讲究一掂、二掐、三拍、四听、五摸,这样就不容易买到生瓜和娄瓜了。二是吃冰(水)镇西瓜。也就是西瓜买到家里后,并不急于吃。有钱的人家多是到冰窖买些碎冰,放进特制的木箱,然后将西瓜置于碎冰之上,待西瓜通体清凉之后再吃。而一般的人家则多用“井拔凉”镇西瓜,俗称“凉水镇西瓜”。也就是到胡同里的井窝子(井水)打水,那刚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带着阵阵寒气儿,倒入盆中后把西瓜在水里泡上三四小时,其间还要再换一两次水,直到把西瓜泡得清凉,再捞出来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先切下瓜顶上一片,擦擦刀,再把西瓜切开分瓣,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西瓜,你一牙儿,我一牙儿,吃得畅快淋漓。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