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 (新华社)
读者在图书订货会上选书。 (新华社)
已经成功举办28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1月7日至9日举办了第29届展会。作为“中国出版市场风向标”,全球最大的华文图书订货会,它无疑是了解国内书业形势的窗口。哪些书卖得最好?普通读者愿为哪些书埋单?2016年书市有哪些新动向?这些问题似乎都可从中窥得答案。
结合今年图书订货会的情况,人们发现纸质阅读显示回归趋势,实体书店火爆,传统阅读人文情怀回归。对此,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称:“阅读不只是知道信息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当图书遇上互联网+
美国《华尔街日报》盘点中国2015年五大热词,“互联网+”位列榜首。在今年的订货会上也可以强烈感受到这股热浪已经吹进图书市场。
“互联网+注重个性化、互动性和分享性,图书产品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接力出版社少儿部副总监肖云峰一语道破,过去一本书对于一万个读者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封面;但现在每个读者都可以拥有与众不同的那本书。一本书有可能就是一个平台。
亲手打造一本书也不再是设计师的专属。秦文君的新书《别和美丽擦肩而过》,封面有一个四方形的“窗户”,打开来,里面藏着一个需要涂色的画面,读者只需随意按自己的心思涂画,就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封面。图书里还藏有照片卡槽,尽可以按自己心思,将照片和文字进行搭配。
一本《高铁风云录》短短一个月就热销了6万册,原来也是互联网+与传统图书的一次相遇。湖南文艺出版社营销主管刘峰颖揭秘说,出版社一直关注着《高铁风云录》作者“高铁见闻”的微博,直到其与读者互动渐成口碑效应时,就联系作者,通过众筹的力量出版了这本书,又通过出版图书和粉丝进行话题传播,提升了销量。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印刷也会变得与众不同。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展位上,新书《卡罗尔》外观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看会发现,这本书的封底没有定价,也没有其他图书常见的条形码。原来这是出版社为了赶赴图书订货会,采用按需印刷方式赶制出来的,现在这类书有个统一名字叫“快印书”。
作家画画 画家写书
名家新作一向是订货会上“重头戏”。今年,冯骥才、黄永玉两位“大腕儿”的“反串”格外引人注目。
著名作家冯骥才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新书《俗世奇人》(足本)。一向致力于传统文化抢救和传承的冯骥才,在该书中以清末民初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都讲述了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创作素材多收集于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该书不仅收录了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泥人张》、《好嘴杨巴》、《刷子李》等作品,又增加了冯骥才新创作的《神医王十二》、《燕子李三》、《黄金指》等18篇短篇小说。
这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冯骥才亲自绘制39幅精美漫画插图,并授权人民文学出版社《俗世奇人》(足本)独家使用。39幅活泼生动的插图,让该书更为精致美观。“我为自己的小说画插图全然出于一种兴趣,有时候小说写完,人物还在脑袋里活灵活现,再加上这部小说本身带着一种幽默,很适合用我擅长的这种漫画形式来画插图。我先是在一个本子上画了几篇小说中的人物,没想到愈画愈来劲来神,有时一个人物不同姿势不同神气画了好几幅,居然画了厚厚一本;好了,我有一本自己画的插图本小说了,现在只想再画一本。”
92岁的著名画家黄永玉以第一版猴票的设计者闻名,8日,他最新创新的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卷)也紧随新版猴票面世。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黄永玉创作的一部体量巨大、内容厚重的长篇小说,计划由三部分组成,总字数将接近三百万字。第一部《朱雀城》八十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八月出版。描写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中期,湘西边城——朱雀独特的人文地理及民俗风情,被韩少功称之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八年》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二部,黄永玉2013-2014年创作的内容收入上卷,先期推出。预计以后将以半年一部的方式出版《八年》的中卷及下卷。
“现在不画了也可以,要是这些故事不赶快写出来,就可惜了。”黄永玉为了完成这部“大书”几度放言要把画画戒掉。他说他最喜欢的其实是文学,从17岁发表诗歌处女作以来,他操持“文学行当”已有70余年。
老作家有新作品
新作家讲老故事
阎崇年、纪连海两位历史写作名家也在本次订货会上分别推出最新力作,带领读者“穿越”史海,在现场刮起了一股“读史风”。
82岁的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推出新作《阎崇年自选集》,精选其29篇代表作,分为综论类、人物类、战史类、满学类、考据类、北京史六组,约50万字。该书前十六篇文章重要人物包括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明珠、于谦、戚继光、袁崇焕等;关键事件主要包括明成祖迁都北京、辽西战局中的宁远之战、觉华岛之役、大凌河之战以及明末北京保卫战、清军入关等,“可以说,最大限度地尊重史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他说。
“我写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甄嬛传》。它太火了,火到我不得不来拨乱反正,为大家讲讲真实的雍正帝是什么样的!”最会讲故事的历史作家纪连海,一开腔就逗乐了现场粉丝。他的新作《四爷很忙:纪连海辣评雍正帝》也吸引了很多读者。
就在老作家推新书的时候,实力派70后作家路内带着新作《慈悲》亮相。这部书写远去的工厂和父辈的小说,从主人公水生12岁逃饥荒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50多岁下岗,与此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国家的三年自然灾害到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但与通常的跨历史小说相比,《慈悲》并没有在大的历史背景上稍作铺叙,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就穿过历史的一条条幽深隧道,把笔力完全集中在了人物的命运上。
心理艺术时代诗集回暖
回望2015年的诗歌圈,的确可以用“热闹”来概括——始自年初农妇余秀华写诗走红,结束于年末冯唐新译泰戈尔《飞鸟集》惹争议。在本届订货会上琳琅满目的众多新版图书中,诗歌集的集中发布成为一大亮点。
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心理诗诗集》受到诗歌爱好者关注。“诗是人们精神生活、传播活动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作者吴华敏看来,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上正迈入一个以心理探索为表现主题的时代,我们的诗、画、书法、雕塑等将迈入心理诗、心理画、心理书法、心理雕塑的心理艺术时代。”
奥地利诗人里克尔、西班牙诗人塞尔努达等的新版诗集也都成为所在出版社重点推荐的书目。在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文艺出版社承办的《现实与欲望——塞尔努达流亡前诗全集(1924-1938)》新书发布暨塞尔努达诗歌分享会上,北京大学西班牙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界泰斗赵振江则表示,翻译诗歌绝不是一字一句查着字典翻出去就可以了,一定要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之上,再用汉语写一首诗,“中国的新诗并没有扎根在我们旧诗的传统中,而是在西方的诗歌翻译当中。好的翻译将让我们思考,中国新诗可以怎样借鉴外国诗歌。”
卡门和她的作家们
一场关于“拉美文学教母”卡门·巴尔塞伊丝的研讨会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参加。在新经典文化举办的“卡门和她的作家们”研讨会上,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和著名版权人猿渡静子女士,一起探讨了卡门对拉美文学的推动和她跟文学大师们的情感。
卡门·巴尔塞伊丝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版权经纪人”、“文学巨擘背后的女人”——在拉美文学繁荣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卡门成为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要桥梁。一手创办的经纪公司,称为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学经纪公司,她被称为“超级经纪人”。她最重要的功绩在于,将二十世纪最卓越的拉美作家,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胡里奥·科塔萨尔、巴勃罗·聂鲁达、比奥伊·卡萨雷斯、何塞·多诺索、克拉丽丝·李丝佩克朵等300多位作家延揽旗下,正是她对一批深具潜力的西语作家维护、帮助、资助、包装、推荐,逐步使他们走向了全球每一个有书有文学的地方。
1990年,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到北京和上海访问,书店随处可见擅自出版的其著作。马尔克斯在结束中国之行后发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其作品”。但在2010年,马尔克斯首次授权新经典文化出版的《百年孤独》中文版上市。这一局面终于被打破,卡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