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三十多年来,只用角色说话,从血性汉子、恂恂君子,到霸气帝王、痞气将军……各式各样的人物在他的演绎下都成了一个时代的经典。荧屏外,陈宝国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孤傲而冷酷的,总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近日,由高满堂编剧,他和王雷主演的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在京杀青,接受媒体采访的陈宝国袒露心扉,娓娓道出对自己、对同行、对行业环境的看法。
北京晨报:这部戏中你不是男一号,但还是接了,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陈宝国:它是一个拯救生命的故事,尤其是中国人在那么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当时中国的情况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很多国土都被流丧了,这时候中国的外交官拯救着受难的犹太人,所以我就觉得这个救人的故事着实感动着我。
做演员呢,要演戏,但是演什么戏,这个是你的选择,因为有很多剧本供你选择,最近十几年来我确实没有演过什么配角,这部戏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配角,但是我觉得我演的是一个外交官,是一个最终要发放签证,要靠这个来盖章,我觉得这个特别能够让人感动,因为我觉得人间这种真情在那个时候,你给他一张签证,就是一条生命,还不止一条生命,是一个家庭,是一个家族。这个戏就是一个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我们单看《辛德勒的名单》就会很感动,那个是美国人拍的,那作为今天中国的电视剧又出现了这么一部作品,你还要计较戏多?戏少?做演员的多少还要有一些责任感。不是我说大话,我们是受了这份教育过来的,我觉得你感动的东西才能够会有兴趣去做,你如果没有兴趣,那我不缺戏演,我可以不去做这个戏。我是被这部戏所感动的。
北京晨报:出演这种正剧需要做一些什么特别的准备呢?
陈宝国:专业来讲,我觉得你要去体验生活,你要去了解历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都是必修课。如果说是秘诀,那也是公开的秘诀,所有专业的演员他面临的课题都是一样的,他面对的人物不一样,但是他面对的专业的课题都是一样的,有很多你们都会想要问演员你有什么办法,你有什么方法,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公开的,功课都摆在那,看你做多少而已,还有就是兴趣。
北京晨报:演过那么多角色,但是提到代表作,观众还是会想到白景琦。这些年你是不是也在想如何突破?
陈宝国:这个人物我早知道他会是一个留下来若干年的人物,但是我没想到他会留这么多年。现在还有很多观众喜欢他,我想这个不仅仅是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德征服观众,其实他是透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里面的,孝道这个东西,中国人已经五千年了,难道孝道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就不讲究了?你说白景琦那么霸道的一个人,唯他妈妈的话唯命是从,他孝道甚至愚孝,但是他有一点这是中国的文化,老太太说的话他就得去做,而且中国的文化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它这个戏好看其实是潜移默化地讲了很多的道理,那么观众才会感兴趣。
那之后我选择一些其他的角色,我也演过皇帝,我也想要去演一些我喜欢演的军人、警察,我说我还有一个梦想,演过皇帝了我就要演工人,要演农民,要演士兵,那么工农兵我想我都要把它演下来,这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啊,所以前年我们拍了《老农民》。在这个竞争这么激烈的一个行业里,如果你还想有饭吃有事做,你只有去不断地挑战自己,不要重复自己,重复必败。
北京晨报:高满堂老师说艺术创作的时候人多的地方尽量少去,您怎么理解?
陈宝国:我作为演员的理解角度就是,别人演过的不要去扎堆,我最好不要去重复,我自己演过的也不要扎自己的堆去重复,去演一些不同类型的角色,角色会很多,主角更好,配角也可以。我没有演过外交官,外交官不同等于军人,他跟农民工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挑战,他说的话我理解来就是这样,不要去扎堆,别人都是扎在一个题材里,扎在一个大家都觉得市场好,收视可观,有认知度会带来很多观众群的、粉丝的,不用。你演一个个扎扎实实的接地气的人物,观众一定会喜欢,谁也不是生活在云彩当中,谁也不会飘着,自己下了班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总会回家,要面对的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事情,人间普通的感情我觉得是最淳朴的。
北京晨报:您觉得现在哪些题材是扎推的,是您尽量不去尝试的?
陈宝国:我拒绝真人秀,拒绝综艺,也有很多来找我,我说这不是我的强项,这是不推诿之词,实际上就是我不喜欢。我是演员,我觉得我已经露面露得够多了,甚至有一阶段我都拒绝媒体采访。为什么?演员不是靠说出来的,你说破天也没有用,你就扎扎实实,干什么吆喝什么。当了几十年的演员,观众凭什么给你面子,人家就是看你这张脸,看的是这部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