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家底更厚了

2015-12-28 09:52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国有文化企业超1.3万户,资产总额近2.7万亿元 文化产业,家底更厚了

数据来源:《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 数据截至2014年末 制图:李姿阅

日前,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这一报告已是连续第四年发布。报告显示,国有文化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出和利润持续增长,总体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

国有文化企业数量、资产、利润等都实现增长,但“散小弱”现象依然突出

截至2014年末,全国国有文化企业共计13313户,从业人员129.9万人,资产总额26488.9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12855.1亿元,利润总额1122.5亿元,净利润977.7亿元。

在企业数量和资产规模增长的同时,全国国有文化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也稳步扩张。截至2014年末,户均资产总额为1989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了7.9%。

“国有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国有文化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取得了新成效。同时,立足市场需求,把内容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提升产品的创意、内涵和质量。

“当前,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以更开放的气度、更有力的措施深化改革。”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国有文化企业历史包袱重,“散小弱”现象依然突出,规模实力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集团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国有文化企业应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内容生产创新,在文化发展繁荣进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担当。

在一些地方,民营文化企业已占据产业“半壁江山”,成为发展主力军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去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支持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在政策春风的滋润下,我国文化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日渐成熟,一批大型民营文化企业集团应运而生,大量创意、创业型小微文化企业也破土而出。在一些地方,民营文化企业已经占据整个产业的“半壁江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浙江省4万余家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总规模达到2000多亿元,吸纳就业100多万人。

“未来应推进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大国有资本带动功能,形成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白景明说。

国家财政资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输血”渠道充足

很多人关心,钱从哪里来?一方面是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更主要的是靠社会资本投入,包括资本市场融资以及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

今年10月,中央财政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亿元,共支持项目850个。资金投向是着重支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影视产业发展,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等重点领域。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累计安排242亿元,支持项目4100多个。

在日前财政部公布的第二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中,确定的206个项目总投资金额6589亿元。其中,“洛阳古城保护”等16个文化旅游项目入选。

目前,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已无政策障碍,资本市场也敞开大门拥抱文化企业。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成功挂牌新三板的文化企业新增244家,远超去年同期的68家。我国文化产业发行债券126只,融资规模达921.5亿元,债券数量和规模均较2014年大幅增长。

“无论是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还是PPP项目,财政资金主要是发挥‘四两拨千斤’功能,对社会资本起引导和带动作用。”白景明表示,文化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表明社会资本看好未来文化市场发展,在为文化产业注入强劲发展动力的同时,有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李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