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大碗”易立明:不用考虑票房,人就自由了

2015-12-22 09:37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图为《帝国专列》剧照

北京南下洼子胡同的民居多如繁星,密密匝匝挤挨在一起。易立明导演的工作室门牌隐秘在一片繁荫里,但不难找到,沁人的青葱和雅致的落地窗让小院气质出众,过往行人都会多看上两眼。

易立明给工作室取名“新蝉”,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易立明说自己很喜欢蝉,小时候常抓。蝉自有一番悲怆意味,在开声鸣叫之前需于地下蛰伏八年,嘹亮一个夏天即迈向尽头。可在他眼里,“新蝉”二字写满生命热情,极适合他的理念。“人一辈子能做多少戏剧?再多对戏剧史也是一个小数字,关键是你真的叫了没有,生命真的燃烧了没有。”燃烧,是厚积薄发的燃烧。易立明曾从事舞台设计十几载,誉满业界。又决定转型做导演,为此亲自招聘年轻演员,组建剧团,花费整整三年时间“自学”导演,“等于又上了一次大学”。

易立明今年53岁,他精力之旺盛令朋友惊叹,一年近十部戏,这样的高产成绩其实只耗去他生活的三分之一时间,另外三分之二要打理企业的事务。

答题人:易立明

出题人:沈杰群

采访时间:10月29日

受访者简历:

易立明,北京新蝉戏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导演。曾多年从事舞美设计,舞台美术作品上百。2008年创立故事新编剧团,导演剧作《茶馆》、《哈姆雷特》、《悲悼三部曲》、《俄狄浦斯王》、《茶花女》;与林兆华合作导演剧作《故事新编》、《大将军寇流兰》等。

1 舞台美术是你的强项,你如何看待国内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

我大学的专业是灯光设计,在学校里已开始做舞美设计,毕业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做舞美设计,后来自己做导演排戏。

我觉得今天的舞台美术这个行业严重超载。现在的舞台设计师除了完成舞台空间及样式的视觉构思以外,往往还要去做戏剧表达的基本构思。打个不恰当比喻:你想装修房子,室内设计师会提供多种可能性,但关键还是你自己想住什么样的房子,你得自己拿主意才行。所以我觉得导演应该掌控舞台创意,比如空间设计和舞台样式、材料质感等。除了面对演员,他还需要面对舞台。

我以前做舞台美术,事先很少跟导演讨论,自己看了剧本做出一个方案,导演一看就说不错,执行我的方案。做多了我感觉很不正常,不应该是这样做戏。中国戏剧弄反了戏剧和舞台美术的关系,舞台美术设计师已经变得非常强势,舞台美术的质量往往就决定了一部戏的品质。我认为真实的舞台美术应该只是导演工作的一个部分,导演要做的是特别清晰地阐述戏剧的思想本质,而舞台美术只是从技术上实现导演对视觉细节的构想而已。中国导演过分依赖舞台美术建构的视觉形象,依赖舞台美术做了一个空壳,把别的东西加进去,一部戏就算完成了。如此一来舞台美术真的只是美术,而不是戏剧,你会发现那样的舞台很缺乏力量和自信。

也许我一直以来是因为用导演思维做舞台设计,所以我的舞台美术比较容易让观众感受到一部戏的基本气质。比如我做的《棋人》、《赵氏孤儿》、《三姐妹等待戈多》、《建筑大师》、《北京人》以及《白鹿原》等。

2 你做舞美设计作品上百,享誉业内,后来为什么转向做导演?

我做了十几年舞台美术,原来做舞台设计挺满足挺高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舞美设计的表述在舞台上是不完整的,如果想做充分的表述,那需要导演的身份才能做。我的设计往往有饱满、鲜明的导演构思在里面的,我实际上是以导演的角度处理文本和舞台形象。这样的设计做多了,自然就想自己做导演!

大概是2009年夏天,我刚做完《窝头会馆》灯光设计,当时林兆华老师想重排《茶馆》,由我来招聘演员做基础排练,结果一排就排了三年,三年间没有再接任何外面舞台美术的活,一门心思全部扑在排戏上了,我干脆成立个“故事新编剧团”,招的很多演员都是中戏、北电刚毕业的学生,从一百多人中选出三十个,最后录用十一二个。就是这十一二个演员坚持在排练场排了三年,一起排了《茶馆》、全本的《哈姆雷特》、《阅读雷雨》、《门客》和全本的《悲悼三部曲》,现在回头看录像特别感动。

我印象很深的是排《悲悼三部曲》,那部戏演出长达四个半小时,我们排了整整一年,过程非常辛苦。每天我早上开车接演员到位于怀柔的排练场,从下午一点排练到晚上八点。《悲悼三部曲》不是背背台词就行,演员需要一定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才能理解里面的人物,而且这部戏根据古希腊戏剧改编而来,戏剧结构也非常复杂。之前演员们通过演《哈姆雷特》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悲悼三部曲》的台词量与人物理解难度都很大,大家都很劳累,可是全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放弃。

这三年,我们等于是又上了一次大学,深刻研究排戏目的、剧本背景、音乐、人物形象、与当今社会关系、台词、形体等很多与戏剧有关的东西。每次排完戏演员都能在学识上提升一个层次,大家很喜欢这个“学校”和剧场,感觉很充实。

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所有外国戏剧剧本都请人重新翻译,学习在舞台上如何理解台词。我对演员说,你如果理解了戏剧要表达的东西,你站着说坐着说怎么说都行,不是一定要摆一个姿势对着观众说什么,因为你是真实、有内容、有所表达的,这是戏剧的本质。这为演员建立了一套非常好的习惯和工作方法,到现在我还是用这种理念给演员说戏。

3 你做导演向来很有信心和底气,比如敢排莎士比亚的戏,你是如何建立起创作自信心的?

我觉得信心来源于五个方面。首先,我创办“故事新编剧团”,和演员们一起认认真真“上了三年学”,对于戏剧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第二,我拥有把握舞台上一切元素的能力。和其他导演不一样,我是从舞台美术、灯光设计这些很基本的东西做起来的,我很清楚知道该怎么控制、把握舞台上的任何环节。第三,我自信对文本的敏感和快速把握,文学是戏剧之本,舞台需要有文学意味,而我能很快抓住戏剧文学上的东西。第四,我深入研究过音乐,作为一名歌剧导演,我在音乐上比其他导演手段多得多。第五,我年轻时候做过很多实验戏剧,随实验剧团做过欧洲巡演,后来又去欧洲和美国的主流剧院工作过。所以作为一名戏剧导演,有想要表达的内容,技术上又不成问题,那我不就可以自信表达了?

4 你一边做企业一边从事戏剧创作,精力投入的比例大概多少?你是如何在不同身份和繁忙事务间取得平衡的?

在中国做舞台美术挣钱还是比较很容易的,1996年我又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我排戏不是去排一个公共产品,不能去跟人说你来投资我吧我能挣多少票房,我没这个兴趣。对我来说戏剧像吃饭,我每天都需要,每天的需要是你自己的事,你不能浪费纳税人和投资人的钱来完成自己的愿望,那只有一个办法——自己做饭吃,自己投入艺术创作。从2009年林兆华导演找我排《茶馆》起,完全用自己的资金排戏。我们的戏是非盈利的,我们免费请感兴趣的朋友来看,演出场次有限,我们很少巡演,我要把时间花到创作新作品中。

一旦不想票房问题我们就非常自由了,只有一个目的:你是不是充分表达了你想表达的东西?你想表达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如果两个方面都有但戏不好,说明你品位不高、思想没有价值,或者技术不好,还要再学习。

我三分之二时间在做别的事,做戏剧的那三分之一是我特别的休息,在职业上我是业余导演,而工作方式我是专业导演,自认为用最先进的剧团工作方法管理剧团。今年不算外面委约,我自己剧团投资做了六部戏加一部歌剧,一年做将近十部戏。大家认为你多累啊,可我只会感到快乐,真的很开心。做戏剧一点不觉得累,没有压力,制作一部戏不浪费的话也用不了很多钱。我们演员报酬应该是中国剧团里比较高的,我要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创作,我需要让演员们有一个艺术家应得的尊严。

5 你为自己作品挑选演员有什么标准?筛选时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方式或习惯?

首先,我强调质感,因为一个人所有善恶、喜好、诚实与否都会在他身上有整体表现。导演能快速敏捷地研究人,一看这个演员是一个诚实的人,是愿意投身到我们里面做事的人,有质感,精神上有内容,就过了第一关。第二关,我要更多地了解他有什么技能。如果你不会说话,没有关系,你能不能用你的身体和眼神,好的话我也可以接受。其实人不可能没有技能,就要看他有没有表现出来,勇不勇于把技能展现出来,这也是演员特别重要的条件。有的很好的演员就是不会表达或者看不到自己的潜力,我们会开训练课,看看能否开发出来。第三步,直接进入到戏剧排练。再有鉴赏力的文物收藏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试戏时如果他适应不了这部戏也要换演员。

我们发现演员到我们剧团后整个人都变了,他可能不是很成熟或者很有大剧院那种范儿,但他在台上是诚实的,特别严肃地跟你讲一件特别严肃的事,这是我对演员、剧团和对自己的戏的要求。

每部戏排完我会换一批演员,我认为剧团养演员是不对的,演员应是自由职业,是流动的水。演员应该像吉卜赛人要流浪,不流浪这个人就已经堕落了,不可能创造新的生命,会变成一个固化的概念、一尊雕塑,他能做的就是创造金钱的价值,已经不可能创造精神的价值了。

6 你和林兆华导演有相当深入的合作,你如何理解他追求的“一戏一格”?

大家都错误理解了林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大导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本意是说每一出戏应该有独特的思想表述,但被很多人错误理解成每一个戏应有不同的样式!

“一戏一格”需要巨大的后援,如精神和思想。别说一戏一格,每个人的思想随时在变,我们在舞台上不停思考,只要没到首演那天戏还可以动,怎么可能要求三个月前后的戏一样呢?一定不一样,除非这个人思想死了。很多人对我说,你们剧团应该有一种风格,我问风格是什么?风格这东西本身就是死亡的代名词,没有风格是不可能创作的,创作本身就意味着风格的形成,但一旦你具有了鲜明的风格,你就死了。意味着你只会用一种语言表述,表述的可能性越来越少,你已经固化了。

7 你如何为自己的创作汲取灵感?

我不需要一个刻意寻找灵感的过程,构思就是一闪念的事儿,比如我与别人聊着天就能捕捉到一个关于作品的好想法。你若绞尽脑汁去想一个构思,那最新鲜最具有创造力最具有生命活力的那一部分已经跟你无关了,因为你会想到观众、想到投资等很多复杂问题。

8 何时何事会让你感到特别快乐?

我一些有钱的生意朋友,他们的快乐建立在非常多金钱的基础上,花几百万上千万才能得到释放。我买张100多块钱的票,马上可以进入莫扎特的世界,多快乐啊。如果哪个酒吧今夜有但丁诗歌朗读,我一定会马上去。除了吃,还可以让耳朵得到充分享受,受到思想启发,太有意义了。睡下去一张床,坐下去一张凳子,吃饱了一碗面,物质生活就这个事儿。

现在青年很可怜,对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也谈不上美食,鼻子对高贵气味不敏感。如今每年中国有那么多好展览、好音乐,以前我买一张唱片要好几个月工资,那时CD唱片180元一张,我一个月工资才40元,为了能够拥有一张喜欢的唱片,需要积攒好几个月的工资,买唱片的那天就成了我最快乐的一天。在唱片里你可以跟莫扎特、巴赫、德彪西对话,理解他们的思想、审美和高度。快乐归根结底还是人的修养,眼睛洗得干干净净,才知道美是什么;听的声音很好很清晰,才知道噪音什么样子。

9 如果可以改变曾经某段经历,你希望改变什么?

我什么都不想改变,如今自己能够自由创作的状态已经非常好。此时此刻最重要!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回忆、一个传奇,但有什么传奇比本身现在更有意义?哪怕现在或许会残酷,但毕竟它是真实的,是你此刻正在经历的而不是历史书上的。

10 当下社会恶性事件迭出,你如何看待人性之恶?

人性的恶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当年为什么老子会出关?因为他觉得世风日下。每个时代都有恶的存在,关键是看我们怎么面对这些人性之恶。当今社会出现那么多恶,是因为社会缺乏美育造成的。大家对美视而不见,整个社会都成了美盲!

11 你最不能容忍的品行是什么?

我最不能容忍虚伪。我们要诚实面对很多问题,大家都在批判时代物欲横流、人们追求物质,我觉得大家应该问自己一句,谁不追求财富?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是每一个人造成的,所以批判时代的时候应先批判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我们老批判社会和别人,却没关心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这件事。若你真想致富发财就只管去致富发财,不用遮遮掩掩。

12 在这个年龄什么东西最让你珍惜?

在我们这个年纪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很珍贵,我们所经历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研究的三十年。我们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我拥有的知识技能比如音乐、绘画,都能变成建立今天认识的基础。这种状态最珍贵,生活不无聊就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