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塔影认通州
在通州城区北部的大运河畔,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塔,这就是通州的标志性建筑燃灯舍利塔,也是大运河北段之突出标志,“古塔凌云”曾被列为明代“通州八景”。
燃灯舍利塔原为佑圣教寺塔,始建于南北朝北周宇文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康熙十八年(1679年)地震,其身倾圮,发现一颗佛牙与数百粒舍利,重修时又将佛牙与舍利放入塔中,故被称为燃灯舍利塔。
据《古韵通州》记载:燃灯塔原高56米,基围38.4米,直径11.6米。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须弥座,双束腰,各面均嵌有精美砖雕,花纹非常精细。塔身各角雕有佛像,各具姿态。每椽悬风锋(铜铃)一枚,共2232枚,每枚外壁刻有善男信女的姓名。在十三层正南一面斗拱间有一块砖制诗碑由修塔僧篆刻七律一首,诗曰:“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该塔距运河仅三百米,其塔影垂映河中,景色十分美丽,乾隆皇帝曾赋诗句“郡城塔景落波尖”赞叹其美。
京东胜迹“永通桥”
永通桥在通州镇西边的通惠河上,因东距通州治所八里,俗称八里桥。远望此桥如长虹卧波,月轮堕水,故有“长桥映月”之称,为“通州八景”之一。该桥是京东入城咽喉,曾有“陆运京储之通道”之称。它与京西卢沟桥、京北朝宗桥、京东南马驹桥合称拱卫京师四大桥。
永通桥最初是一座木桥,因通惠河坡度较大、河水湍急,常将木桥冲毁,影响交通,因此有内宫太监李德奏于明英宗,建议于此地建石桥,英宗准奏。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十二月石桥竣工,英宗赐名“永通桥”。该桥南北走向,长50米,宽16米,其造型极为特殊。中孔特高,达8.5米,宽6.7米,两边的孔仅高3.5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需要设计的。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桥,势必阻碍漕船的航行,为此工匠们将桥的中孔建造得相当高耸,漕船可直出直入,故有“八里桥不落桅”之说。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自天津向北京逼近,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自通州郭家坟分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清朝军队在僧格林沁率领下与英法联军近两万人在永通桥上浴血奋战,用大刀长矛、血肉之躯英勇阻击洋枪洋炮,血染通惠河,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八里桥之战”,至今在古桥护栏上尚留有当年炮弹轰击的弹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