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为什么被称为北京的“东大门”

2015-12-17 17:0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通州为什么被称为北京的“东大门”

通州已正式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将整体或部分迁入,通州区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通州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历史上为交通要冲和漕运仓储重地,被视为“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堪称“京师屏障”,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美誉……

“通州”之名取自“漕运通济”之意

清代《光绪通州志》记载:相传远在颛顼、帝喾时代,这里属畿内地;尧、舜、夏、商、周时期分别为冀州、幽州、燕所辖;秦朝隶属渔阳郡,到了西汉正式设县建治,始称路县,东汉改路县为潞县。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废燕山府改置燕京路析津府。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于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颁布诏书决定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燕京,随后在辽南京城(今北京)的基础上兴建中都城。为保证中都粮食等物资的供给,金海陵王还下旨开辟漕运,即利用金口河引永定河水,开凿东至今天通州一带的运粮河。遂在潞县设刺史州,因是运粮河北端的终点,故取“漕运通畅周济”之意称“通州”,意为漕运为金都粮道,千万不能堵塞。800年来,通州地区一直是漕运及仓储重地。

忽必烈定都北京后,元大都成为全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增加,为保证大都的粮食供给,仍靠漕运将江南粮赋运入京师。但粮食从北运河运至通州后,还得再通过陆路运至京师,非常不便,所以忽必烈令郭守敬主持修建漕运河道。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历时一年多完成。

漕运河道开通后,江南的粮船可直接行驶到积水潭东北岸的码头。据传,为了察看漕运情况,忽必烈乘船自积水潭沿玉河向东巡视,但见河道越来越宽阔,碧水之上运粮船只浩浩荡荡首尾衔接,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壮观景象,他问随驾官员:“如此畅通之河渠,以何而称?”随行官员言道:“此河尚未命名,请万岁恩赐!”忽必烈站在船头,看着来来往往的漕运船只,即兴将此河赐名为“通惠河”,意为此河永远通达,惠及大都。漕运的发展使通州的地位益加重要,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

“潞县”乃通州之别称

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载:“西汉初(公元前206年)置路县治于此(今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东汉改路为潞,县从水名(潞河、潞水,即今白河),渔阳郡治曾置此,曾建有土城,始称潞城。东汉建武中(公元40年前后)……成为普通聚落,因曾为潞县故城,故名。”由此可见,历史上今天的通州大部分地区曾为古代潞县所辖之域。

经考古发现,西汉于今通州区境所置路县,其治所在今通州区城东八里古城村一带。王莽篡汉后,改路县为通路亭,属通路郡。东汉建立后,废王莽新朝所改名称,恢复西汉旧称,但改“路”为“潞”,始称潞县。三国时,潞县归曹魏版图。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潞县为玄州治所。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玄州,潞县属幽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幽州改为范阳郡,潞县仍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范阳郡复称幽州,潞县所属亦随之而改。唐代迁县治于今通州城区。

金初,潞、漷阴二县隶析津府。至贞元年(1153年)漷阴县直属于中都路大兴府。天德三年,潞县为通州治所。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通州及所领潞、三河二县隶属于大都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将徐达攻占元大都,改名北平,并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同时潞县入通州,从此潞县之名变成历史地名。民国元年(1912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通州改名通县。如今通州区尚有潞城镇建治,位于城区东部,运河与潮白河之间,有通州“发源地”之称,其所辖古城村即为古代潞县故城所在地。

通州为北京的“东大门”

通州东濒北运河,西距京城咫尺之遥,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理所当然地成为出入京城的东大门。《永通桥碑记》载:“通州在京城之东,潞河之上,凡四方万国贡赋由水道以达京师者,必萃于此,实国家之要冲也。”早年间无论来往北京的官员,赴京应试的举子,还是南来北往的商客,甚至外国来华的使臣,大多自运河而来,在通州弃舟僦车(轿子)进京,所以通州历史上就被称为北京的“东大门”。

有学者考证,《红楼梦》第三回所写林黛玉“弃舟登岸”之地,便是通惠河的张家湾码头(另说大通桥码头)。据传曹家曾在张家湾开有当铺,所以曹雪芹对通州及运河沿岸较为熟悉。林黛玉北上投亲戚走的就是京杭大运河,终点站是通州府张家湾,再换乘车马进城,由此曹雪芹笔下便有了“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的描述。

当年清廷到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境内)祭祖时也曾经过通州。据传有一年乾隆皇帝到东陵祭祖,令大臣刘墉随驾。当行至通州城时,乾隆皇帝想起不久前南巡时去过的江苏通州,便对刘墉说:“此地称通州,但不久前朕还去过一个通州,大清有两个通州呀?”刘墉解释道:“这是直隶之通州,也称北通州,万岁所巡视之通州,为江苏通州,也叫南通州”。乾隆皇帝想,何不以两个“通州”为题出一联?于是说道:“刘爱卿,朕有一联,你若能对得上有赏。对不上便有一罚!”刘墉知道这是有意难为他,但又不敢抗旨。乾隆皇帝言道:“我这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刘墉抬头看了看通州街头,见当铺较多,随即对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见这下联对得极为工整,乾隆皇帝当即取下手上一个硕大的翡翠扳指赏给了刘墉。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户力平